昨天發了一篇中式單手刀(主要是清中到清末)的刃長和刀重的討論。
主要就是為了寫今天這篇文章,"太極連環刀到底是要跟誰對抗?又是怎麼對抗?"
好朋友方子平教練講到西班牙劍術時經常都會提到
"西班牙劍術的假想敵是當時更流行的義大利劍術。所以想了解西班牙劍術為什麼這麼做,就不能不去了解義大利劍術。"
這個觀念醍醐灌頂。
也讓我很好奇,太極連環刀的設計是否也存在一個假想敵?
答案其實顯而易見,就寫在整本書的開頭
"近人之病,多好輕刀,吾之用刀,反要其重,其故何與?近人以力運刀,故好輕,吾之用刀,以刀引力,故要重"
太極連環刀想做得其實是用重刀來反制當時武術界流行的輕刀快馬風格。
那麼什麼樣的重量算輕刀?
總論中是這麼說
"刀之輕者斤餘,重者三十五六兩,若不用力,豈能偏搧旋轉,心手相應乎?"
明清一兩是36.9g,一斤是16兩,約等於現代590g。
如果斤餘我們設定在一斤半(885.6g)以下,比如一斤二兩(664.2g)、四兩(738g)……
依照昨天整理的明清中式單手刀的重量比較來看,則38把刀之中,有25把刀的重量在這之間,其中重量超過800g的只有9把。
明清單手刀的主流重量應該是在600g~800g之間。
而王餘右的重刀上限重達三十五六兩(1328.4g),會不會太重了?
實際上即使是昨天列表中的刀最重也只有到1284g。想來比較合理的重量應該也是在一公斤出頭。
舉明末的工部刀為例,這把刀由於在刀身上刻有"工部製造貳斤零"而聞名。
依照知乎文章 "談劍樓隨筆之大明工部刀考" 一文中的研究,"貳斤零" 是刀條淨重,約合現代重量1100g。如果加上刀身其他的裝具,重量應該會在1200g以上。
作者談到他自己使用這把工部刀的感想是
"這刀重量如此,卻偏偏是個標準單手手柄,手柄很短,斷無可能雙手用,這就產生了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這刀沒法用。真的沒辦法用。"
恰恰跟總論中王餘右的自問自答一樣
"重者三十五六兩,若不用力,豈能偏搧旋轉?"
太重了,該怎麼用?
關於重刀怎麼揮舞的技術問題,這裡我就不談了。
因為我拿來打鋼劍比賽的刀其實也有一公斤多,只要習慣了並沒有那麼難。
問題是為什麼王餘右要用重刀來對抗輕刀?
而且要怎麼對抗輕刀?
這裡要先提一下去年年底參加的兵武盃。
那次我拿了一把中式單手刀上場打鋼劍組。那把刀很輕,只有650g不到。運用起來我覺得非常輕鬆自在,可以做很多虛虛實實的動作,也能隨時變換刀路。刀用起來快到要飛起來了一樣。
這可能就是輕刀的特色。
快、虛實交錯、攻擊小巧刁鑽、刀路隨時會變化。
這種風格可能以清代皇家刀譜"萬代流傳單刀法"為典型。
下面我截錄書中一段雙人對練的招式表
"我有進步發刀砍項 他有側身進步鎈脕
我有跨步伏身撒刀掃腿 他有退步伏身提刀撩脕
我有軟脕提刀轉步擒手 他有偷步(足存)身拔脕撥刀
我有側身退步發刀砍項 他有閃身進步直刀剪脕"
雖然具體動作我們不確定,但是可以看到雙方在頻繁走位,手上的刀也上下翻飛的連續截擊對手的刀路。
你來我就截,我截你就走。
要做到這種技巧,刀顯然不能太重,不然手腕的負擔太大。7、800g的刀大概是極限了。
面對這種虛實交錯又快速變招的刀法,重刀有什麼好處?
首先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刀能做得比較長。
輕刀不一定短,但是如果刀想做長就必然會變重。
太極連環刀講究 "刀長一指一分金",在能運轉的極限內盡可能把刀做長一點,可以爭取更多的攻防反應時間和攻擊距離。
在大多數情況下 "一寸長還是一寸強"。
再來就是質量。
輕刀跟重刀對敲的時候,輕刀確實更容易被重刀打飛,當然輕刀也更難影響重刀的刀路。
王餘右的 "重刀力大,刀動力隨,雖不用力,而力自隨矣。" 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雖然重刀在器械上有長度跟質量的優勢,但是輕刀的快和虛實變化仍然是很大的威脅。
所以王餘右提供了跟 "萬代流傳單刀法" 截然不同的三個戰鬥思路。
- 後發
刀比較重變化就慢。所以王餘右說他偏好後發。
主要是為了等對方的刀路已經不會再變化了之後才出手反擊。
這也是太極連環刀十三法中有一個 "等" 字訣的原因。
太早出手,對方隨時可能改變刀路,我們很容易就中了虛招的算計。為了安全的運使重刀,耐心確認對方的刀路不會再變化之後,後發出手才能更好的利用刀長的優勢一舉取勝。 - 近戰
這點其實很奇妙,因為我們的刀又長又重,似乎在距離外利用刀長來保持優勢才合理。但是太極連環刀偏偏很喜歡打近戰,這是為什麼?
我認為這同樣是出自於對手的刀輕的原因。
對手刀輕,變招快,5~10公分的刀長優勢實際上打久了差距沒那麼大。
所以依照王餘右在兵法書 "乾坤大略" 中的思路 "初起之兵遇敵以決戰為上"。
戰鬥中一但打開缺口,馬上利用長刀、重刀護身,直接破進對手內門,在對方不好揮刀的距離一口氣完成控制和絕殺。不要讓戰鬥拖久,夜長夢多。 - 先發要掌握主動
雖然前面第一點講究的是後發,但是當我們讀到太極連環刀後面的 "行刀母八法" 會發現如果我方先發刀,太極連環刀會很講究掌握戰鬥的主導權。
由於刀重不好變招,一但我們先發出手,就必須持續佔據先手優勢。利用刀重的特性,每一下的威力都虛實難分,迫使對手不得不一直反應我們的攻擊。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母八法的第一刀 "猛虎驅羊"。
左一刀、右一刀,連續的砍,逼對手陷入被動後退防禦的狀態。這種狀況下又長又重的刀的威力就能完全釋放,直到對手的防禦崩潰。
這些是去年兵武盃用了輕刀參加比賽之後,發現輕刀雖然很好用,但是打起來不太像太極連環刀之後的反思。
一方面想著重刀打起來應該是什麼樣子,同時也想著要怎麼用重刀打敗輕刀,最後得出來的總結。
之後的刀法練習應該會盡量朝著這幾個方向去做調整。
希望日後能更好的把重刀的優勢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