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去西門紅樓參加了武學高峰研討會。
原本是希望週六、周日都能全程參加,因為主講者的陣容真的很精彩。歐美外師我不熟就不提了,華人有馬明達教授、李剛老師、王明中老師、伊塞爾老師......等,每個人的演說發表我都想聽得要死。
可惜天不從人願,出門得問過家中一大兩小三個老闆,我還是只有週日下午能擠出幾個小時的時間去聽演講。
昨天去,聽了三段演說。
第一段是江申老師的 "武術之跨文化對談:太極拳理論之西斯特瑪解讀"。
這個演說我只聽到最後面一小段,但是有幾個點蠻有啟發。
一個是江老師跟學生們的示範。
老師示範了太極起勢用Systema去理解的話,有幾種可能的做法。
在不同階段遇到抗力,有幾種不同的方式可以去避開對抗把技術完成。
第二個是老師結尾的一句話 "放鬆這個東西,在用力和不用力這條線的外面。"
簡單說就是,放鬆跟用不用力其實沒有關係。
你不用力也可能完全沒放鬆,你很用力也可以很放鬆。這個道理我也是剛好最近才比較明白。
放鬆最能體現的點其實在於怎麼處理雙方力量的對抗,只要能流暢的施作技法,避開力量與力量的直接交鋒,其實用不用力都能做得很放鬆。
這時候要快要慢,要用力還是不用力,只是技法的選擇和風格的呈現。
江老師這場演說我很受啟發。
接下來是 伊塞爾 教練的 "用Nachreissen 解讀中國劍法-時機反應與七劍底母圖應用"。
老實說,我清代到民國的武術文獻看得很少,因為我始終認為清以後的文獻有太多虛玄的東西,甚至是假的東西。要找到值得一看的東西很難。
結果我居然就錯過了 "劍法真傳" 這麼好的東西。
演說上,伊教練從文字和圖畫還原了飛鳳劍法的動作還有每一式的應用方式。
更讓我大受震撼的是,他利用了德劍關於時機的描述來彌補中式古譜比較缺乏的對戰心法描述。讓整個劍術套路從一個只能單人演武的套路,變成一個可以實際應用對抗的技術。
這套劍法的應用演練,也印證了我這幾年兵擊的一個心得
"想刺就要多砍,想砍就要多刺"
當這個想法被具體的從書上的紀錄,化為可行的技術執行出來的時候,我很難形容我心裡的震撼有多大。
其實在幾個月前,伊塞爾教練來找過我。
那時候就私下跟我分享過他對劍法真傳的解讀,只是我不曉得他要在這麼大的場合上公開發表。
那天他還做了一些其他的東西,在昨天有限的時間內沒辦法呈現。
比如飛鳳劍法是怎麼做到可以連環出擊的回馬劍,還有能牽動我整個人身體結構的鈎劍。
關於這些我已經不能說是啟發了,甚至都有點羨慕嫉妒了。(沒有惡意)
一本中國古代文獻的解讀,卻必須交給練習外國武術的人來進行,而且做的還這麼好。
真的讓我反思,練習中國武術的人太不珍惜這些古人用血汗還有墨水積累的心得了,真的很可惜。
所以我不會認輸的,我一定會把太極連環刀弄完的。你們等著QQ
第三場演說是蔡俊宜教練的 "鑑古對今:初探古代軍事戰陣與現代宋江陣"。
因為我是練南拳的,所以對台灣的陣頭也是有點興趣,但是一直沒有去深入了解這些東西。
蔡教練的演說詳細的解釋了宋江陣的組織結構、演練方式,對於我這種只能看熱鬧的人來說算是相當深入淺出了。
最後的結論其實讓我有點意外,現代宋江陣很可能跟古代戰陣完全沒有關係。
從團練操演方式到上場的器械,都跟古代兵書上的紀載相去甚遠,最可能的形成方式還是民間酬神和鄉勇團練。
結論雖然很簡單,但是要得到這個結論需要做的文獻對照的工作量也是很龐大。
感謝蔡教練的辛苦調查研究。
我最後聽的演說是王明中老師的 "琉球武備志鶴法元素之探討"。
演說中王老師從歷史傳承、套路名稱對照、方言口音比較,分析了琉球武備志中記載的技法跟台灣傳承的鶴拳之間的相似處。
並且拍攝了影片表演他實作的武備志圖像招法。
武備志的圖像相比歐洲手稿更加的抽象,但是王老師藉著他數十年對南派武術的研究,解讀出許多我原本看不懂的技法。
中國武術由於 "重功力,輕技法" 的傳統,有很多動作到底在雙人對抗中要怎麼去運用一直是各說各話。
像 "琉球武備志" 這樣精確紀錄了雙人互動的古譜其實是很珍貴的東西。但是比起日本的空手道練習者,華人這邊反而不那麼重視它,孰為可惜。
這次王老師能這樣讓許多技術從紙面上重新活起來,真的讓我特別感動。真心希望王老師能繼續研究,把這上面所有的技法都破解還原。
感謝王老師。
後來因為時間的因素,當天還剩下一場演講,我就沒聽了。
我把握剩下的時間到一樓參觀各種古譜文獻。
很難形容看到那些中國古譜和歐洲手稿的時候,我內心有多感動。
明明幾乎每一本我都在網路上讀過了,但是看到原件跨越數百年的時間躺在我面前的時候,那斑駁的紙張,發黃甚至發黑的封面,我心裡非常激動。
原來這些書真的存在,作者真的活過,曾經有那麼多人一代一代把這些書像寶藏一樣小心呵護、愛不釋手的翻閱。
每一本不是用心手抄的抄本,就是珍貴的精裝本。這些書承載的歷史遠遠不是現在大量印刷,看一半就隨手擺床頭,甚至是上網直接看免錢的可以比較的。
感覺用再多的文字,也沒辦法解釋看到這些古書時的感動。
只能說,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明明現代複製畫已經能做到3D掃描還原這麼擬真了,但是大家還是喜歡看真跡原件。
因為歷史是一種沒辦法模擬的色彩,只有真正跨越百年的文物才有它獨特的風味。
這次的講座跟展覽,真的是收穫滿滿又大受感動。
文字能記錄的東西真是太有限了,網路上好像有這兩天演說的直播留檔,最近我應該還會抽空把前面沒看的演講看過。
謝謝武學書館的劉老闆辦了這一次盛大的活動。
真的感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