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孟克生平看武術演變昨天在 "有點藝思喔" 這個頻道看了一集 "萬字解讀孟克" 的節目。
孟克就是畫出 "吶喊" 這部名作的畫家。
我把影片連結放在留言區,推薦聽一下孟克的故事。在最後的總結部分我蠻有感觸的。
影片中提到,孟克人生飽受焦慮跟被害妄想症所苦。這也是導致他的畫作看起來那麼壓抑扭曲的原因。
在他成名之後,他其實有錢去看精神科醫師治療自己的精神疾病。但是他心知肚明自己能畫出這樣的畫,恰恰是因為自己有病。
他擔心自己的病如果好了,就畫不出這樣的作品,然後大家就不喜歡他了。
所以為了能繼續創作,他寧可拖著不去看醫生。
頻道老師說,孟克雖然知道大家喜歡他的哪一點,但是大概終其一生都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喜歡他這一點。
藝術作品在近代成為資本家投資保值的理財工具。為了維持作品的價值,藝術家或者作品的 "獨特性" 就很重要。
這就導致很多藝術家必須汲汲營營在創造自己跟別人與眾不同的獨特性。
本來就瘋瘋癲癲的人不敢讓自己變正常,本來很正常的人不惜讓自己變瘋癲。
這是藝術被資本扭曲,藝術家變成產出獨特作品的工具的結果。
然後我們回頭看看武術圈,近代武術的發展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過去的武術家混飯吃,靠的是武力(或許還有一些人脈)。
練了一身功夫之後,可以從軍也可以保鑣護院,最不濟也許去當強盜。他們都是靠本身的武力來服人。
所以他們不會天天說自己的功夫跟別人如何不同。因為功夫好壞看的是武力,不需要在意特色。
但是近代武術家的生計主要來源於武術教學,獨特性就變得很重要。畢竟如果你的門派跟別人沒有差別,那學生何必遠道而來找你學呢?
於是各種奇談妙論就越來越離奇了。
以下這些言論大量的出現在武術門派的介紹稿中
"我們跟現代搏擊不一樣......"
"我們重意不重力......"
"我們追求的是控制,而不是打的頭破血流......"
"一般武術遇到攻擊都會格擋,但是我們不這樣做....."
有些說法固然有其道理,但是歸根究柢往往他們追求的是 "獨特性"。尤其是必須跟現代擂台武術有差異。
不過武術追求的終究是武力。
只要是想擊倒對手,或者單純想保護自己,有些基本原則是不太可能顛覆性的完全跟別人不一樣的。
該練體力還是得練體力、該抬起手做防禦也得老實抱頭、該對打累積經驗也省不了。
為了強調獨特性而去否定這些常識,反而容易讓自己的整個武術體系變得荒謬可笑。
所以我們研究武術,終究要回到有效性做評估。
純粹為了與眾不同而與眾不同,反而容易走進迷霧之中而無法回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二刀流 的頭像
    二刀流

    二刀流的刀鞘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