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意六合拳  

傳統拳理講究內外三合, 分別是外三合 "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和 內三合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總共六個必須互相協調配合的關鍵, 所以稱為心意六合拳.  這內外三合的講法後來也被由心意六合拳延伸出來的形意拳所繼承, 甚至是整個北方系統的拳術普遍都吸收了這個理論.  

關於內外三合的含意, 外三合比較好理解, 很明顯是針對肢體協調的要求, 也能找到很多著作在討論外三合的部分.  但是關於內三合是什麼意思的講解就比較少一點.  而其中"心"與"意"合的部分, 心與意到底有什麼差別, 從字面上也比較不好區分.

以我的看法, "心"指得其實就是人不經思考的反射動作, "意"則是經過訓練, 有意為之的動作.

"心與意合" 的意思說穿了其實就是反射動作與訓練過的技術合而為一.  出招可以隨心所欲, 甚至可以說不知不覺, 在意識到之前已經反射的做出經過訓練的技擊反應了.  如此自然出手可以得心應手.  拳打三不知, 敵不知, 旁人不知, 我也不知, 皆是因為出手已經成為神經反射, 打完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剛才怎麼打人的.

相對的, 如果心意不合, 心猿意馬, 動作當然就會遲緩僵滯, 甚至動彈不得. 

舉例來說, 今天假設對手一個上步右拳迎面打來.  我卻因為緊張而 "心意不合".  看到一個砂鍋大的拳頭打來, 那一瞬間我腦中想著 "要上前接手還擊", 可是身體卻因為恐懼而本能的想要往後退避.  向前的"意念"與發自於"心"的恐懼產生矛盾, 使得我沒辦法在第一時間還擊, 腳步也呆滯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  什麼也做不了的結果就是毫無反應的硬生生吃下那一拳.

如果 "心意相合", 就可以冷靜的運使各種熟悉的方式來做對應.  也就是說, "心與意合" 實際上是面對打鬥時武人內在最基本的要求. 少了心與意合, 就算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拳到臨頭終究是一招也用不出來.

至於要如何在戰鬥時達到 "心與意合" ?  

這只能靠大量的練習來確保技術已經精熟到可以不加思索的運用, 同時還有足夠的對敵經驗, 才能戰鬥中可以保持心神的冷靜.  技術精熟, 心神平靜, 才是 "心意相合" 的基本.

總之不管是精神或是技術, 都需要不斷的錘鍊打磨, 才不會在有朝一日你需要他們的時候被自己的身心背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二刀流 的頭像
    二刀流

    二刀流的刀鞘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