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n600080qrn8q6r1625.jpg(神龍見首不見尾)

第二刀 蟄龍出洞

主發刀如前。客蹲身以刀背自左向右開磕主刀。刀響。主右步進一,蹲身刀從自己左膀脅下出,自裏提敵右肘,復刀自敵太陽砍下。得敵四顧而起,如前後有人,右步轉半,左步旋回一步,刀從腦後砍出,使敵不能防我,斷敵右肘腕。

歌曰:
刀逢磕打有行藏,器響居前不可忙。
我刃牢纏來敵腕,蹲身提砍肘先傷。


第二刀

主用跟第一刀一樣的方式發刀。客身體下蹲用刀背從主的左側往主的右側將刀磕打開。兩刀交擊發出響聲的瞬間,主右腳再往前踏一步,身體下蹲由內門從自己左臂下提刀攻擊客的右肘,接著馬上揮刀劈砍客頭部太陽穴位置。
殺敵之後一邊觀察四周一邊起身,如果前後方都有敵人,右腳轉半圈,左腳迴旋一步,刀從頭後砍出,讓敵人來不及提防,目標是砍斷來敵的右手肘腕。

詩歌這樣唱:
每當刀械發生磕打時要細心留意敵我的破綻,兵刃交擊發出聲響的時候不要慌張。
我的刀刃應該要緊緊纏繞著敵人的手腕活動,身體下蹲的同時提刀攻擊,首要目標就是砍傷對手手肘。


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才確定太極連環刀一書中如果提到方向,就是以的主觀視角來做定義。
所以這一段的客蹲身以刀背自左向右開磕主刀,可以很清楚對手是將刀撥到主的右側去,同理可證自裏提敵右肘也是主的裏。

如此一來,這一招的邏輯就是:
當主的刀被磕打到右側,此時主中門大開隨時會遭到客反殺的致命一擊。如果主要抵抗刀被敲打出去的力量硬把刀拉回來,速度跟距離都遠遜於客發動反擊的速度。
所以這一招提供的解法是順著被打擊的力量反而是把刀由下往上提,反殺客發刀的右肘,同時也把刀收回中線,重新完成對自己的保護。

同時龍出洞這個招式名字也很具體而優美的解釋了這一刀的重點。
如果刀就是龍,那麼蟄龍就是收進內門藏在懷中的刀,而蟄伏的龍一出洞,自然是要一飛沖天,也恰恰對應了提刀反殺的動作。
確實是深刻了解刀法含義而富有文學素養的人才能取得出來的名字。

這個解法不但攻守一體,同時也符合作者在總論就提到的一段話吾之用刀,以刀引力,故要重。然,重刀力大,刀動力隨,雖不用力,而力自隨矣。
王餘右的刀法並不希望學者對抗刀的慣性,反而希望練刀者能夠巧妙引導刀的慣性,讓刀的重量、慣性甚至是對手反擊所施加的力量都能夠作為加速我刀舞動的動力來源。
從這一刀可以看到,總論所強調的運刀心法是確實貫穿在整個刀法之中的。

而相對於第一刀猛虎撲羊,主的刀被打到左側;蟄龍出洞的刀是被打到右側去。
第一刀跟第二刀分別討論了當刀被打到兩側去可以選擇的不同的應對方式。
這兩刀其實很細膩的討論了刀法對戰中的虛實變化、誘敵、防禦和攻防合一是很直得細細玩味的招式。
下回會專文討論比較這兩刀的內涵。

蟄龍出洞這一刀最重要的核心到復刀自敵太陽砍下就結束了,後續的段落是針對如果週遭還有複數敵人該怎麼應對。
作者要求讀者在殺傷眼前的敵人之後,要立刻環顧四週,確認是否安全。如果周遭還有敵人,扣步旋身將刀甩開,雖然書中的要求是斬斷餘敵的右手,實際上只要能夠逼退要趁機攻擊我的敵人就可以了。
這種隨時戒備複數敵人的心態在現代以一對一戰鬥為主的思路中比較罕見,但是在古代練武主要是為了殺敵防身,複數敵人反而是比較常遇到的狀況。隨時戒備周遭是否還有敵人,不要因為擊殺了眼前的敵人就鬆懈而讓其他敵人有機可乘是非常重要的心法。
在我目前學過的武術中,只有合氣道還保有這樣的觀念。
在做一些技法的時候,日本老師常常會要求我們眼睛不要死盯著眼前的敵人,要保持隨著身法掃視全場的視野。尤其是在多人取的時候,更要隨時保持腳步在全場移動,不能遭到包圍。如果將對手摔出去了,無論對手摔得漂不漂亮,眼睛要馬上開始尋找下一個最接近自己的對手,以確保自身的安全。
這些都是古人在真實的街頭戰鬥中用性命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心研究傳統武術的心法的人不要疏忽了。

以下依然是找我妹妹做簡單的陪練示範。等疫情過了會再重新拍過。

arrow
arrow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