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很多期的王餘右太極連環刀,在拼刀的技巧上很有收穫,但是在戰術、戰略層面上卻總覺得略有不足。有些技法為什麼要拼得這麼凶險有點摸不著頭緒。
直到我找了王餘右的兵書出來讀之後,有些問題才恍然大悟。
以下的文章之前都發在Facebook粉專上,為了避免遺失,最近會慢慢轉過來。
王餘右少年時曾經跟隨不少名家學習,除了傳統儒學,也學習軍事。
在明朝滅亡後,曾經跟孫奇逢一起發起義軍擊潰暴民,收復雄縣、新城、容城 三座城池。
所以王餘右在大型軍事和個人武藝上都有系統的理解和實戰經驗。一個民間武術家(X)民間學者(O)能有這樣的見識和經驗,實屬罕見。
王餘右晚年寫作 “乾坤大略”,分十個章節討論十個主題,也引述歷朝歷代的戰史做佐證。網路上說 “乾坤大略” 也被對岸的高級軍官作為必讀的教材,是難得一見的優質兵書。
稍微介紹過之後,講一下我大略讀過 “乾坤大略” 之後的想法。
我認為這本書跟 “太極連環刀” 是可以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的作品。
太極連環刀內容大部分是務實的實作技法,雖然也有稍微提到他的戰術思想,但是相對輕描淡寫帶過。
乾坤大略則全部都是概念性的戰爭理論,幾乎沒有描述實操的方式。
拿萬人敵的兵書來研究一對一的搏殺有點大材小用,但是反正我也只有這種地方用得上。就讓我們從個人打鬥的角度來看看這本書吧
第一個章節叫做 “兵起先知所向”,以下是原文:
兵起先知所向
兵之未起,其說甚長,不必詳也。已起矣,貴進取,貴疾速。進取則勢張,疾速則機得,呼吸間耳,成敗判焉!此不可不知所向也。而所向又以敵之強弱為準:敵弱,或可直沖其腹;敵強,斷宜旁翦其支,此定理也。
翦其支者云何?曰:避實而擊虛也,乘勢而趨利也。避實擊虛,則敵駭不及圖,如自天而下。乘勢趨利,則我義聲先大振,而遠近向風。不觀唐太宗之趨咸陽乎?進乃勝矣。
不觀黥布之歸長沙乎?退乃敗矣。微乎!其不可以一瞬失也。
霸王大略,此其首矣!故不惜備錄之。知其說者,夫固無余蘊焉耳。若夫一時之利鈍,一事之堅瑕,又何足雲!
開頭第一句就很有王餘右的理科直男風格,
“兵之未起,其說甚長,不必詳也。”
意思是 “還沒起兵前有很多準備,但是我今天不想講這個。”
開打了就是兩個重點 “貴進取,貴疾速” ,打仗一定要主動而快速。
然後就要教你怎麼判斷 “所向”。“所向” 在這裡應該可以簡單理解成 “怎麼打”。
如果 “敵弱” 就 “直沖其腹”,直接用優勢武力打他就好。
敵強,就要 “旁翦其支”,慢慢削弱對手的實力。
至於怎麼 “旁翦其支” 底下他提供兩種做法
“避實擊虛” 和 “乘勢趨利”
“避實擊虛” 比較好懂,就不講了。
“乘勢趨利” 大概可以理解成在實際交戰前從心理層面上對敵人施加壓力,藉此影響對方的表現。
讓我們把焦點從戰場上放回小小的一對一戰鬥上,重新看這個章節。
一旦兩個人今天決定相殺了,王餘右會告訴你要先決定 “所向”。
先決定我們想打到什麼程度,是打退對手就好,還是要殺死他。這會影響我們能用得招式和手段。
還要判斷對手的強弱,如果對手很弱,那不必用很複雜的招式,走上去一刀砍死就可以。
但是如果對手很強就要考慮其他的戰術。
假設對手很強,我們要利用 “避實擊虛” 和 “乘勢趨利” 從物理和心理上不斷削弱對手。
“避實擊虛” 的方法比如說,雖然對手技術很好,但是對手體力可能不好,我們就遊走用小刀攻防慢慢磨對手的體力;或者不急著大刀砍死對手,利用製造小傷來慢慢減損對手的戰鬥力。
“乘勢趨利” 則偏向心理戰。
街頭衝突的話也許會用垃圾話影響對手的情緒;
比賽上則可能一樣是不急著攻擊對手,利用各種方式讓對手的攻防不如意,使他焦急。從心理上讓對手容易露出破綻。
最後就回到前面,只要對打開始了就 “貴進取、貴疾速”。
要取得戰鬥的主動權,決定了戰術就要堅決的執行;一旦對手露出破綻,則要發動快速猛烈的攻擊。
這套 “乾坤大略” 一樣是薄薄幾張紙而已,但是真的微言大義。配合 “太極連環刀” 的招式和比賽上得到的經驗,讀起來別有一番趣味。
之後慢慢讀,如果又有一些體會再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