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人在親子餐廳,坐在沙坑遊戲區旁。
一邊餓著肚子,一邊看兒子玩沙,一邊繼續來看白鶴拳家正法。
這個章節是 論兩手用勢出力
老樣子,沒完全看懂,但是我覺得很值得一談。
很多鶴拳拳論提到手肢的時候都會說“內節(上臂)硬如鐵,外節(小臂)軟如棉”。
但是我經常覺得疑惑,如果始終“軟如棉”,在發力的時候前臂軟趴趴就不好傳遞身力了。
這篇文章恰好解答了我的問題。
下面我們來慢慢看。
第一句解釋要怎麼讓“內節硬如鐵”的,我沒完全看懂。
但是從最後一句可以明白的是“內節硬如鐵”的方法不是用力來得,是“頭頂及身足之力齊到節內”所致。這種描述以我現在的理解,會認為是源自一種正確的身體結構而來。
所以回頭看這一句,雖然沒把握,但是以“聲筋收入推緊,肩即自獻開墜落”這兩句來看,我猜白話文應該就是“肩窩內凹,沉肩墜肘”。
緊接著就解釋外節軟如棉。
內節有力了,但是力不送到外節,外節自然就“軟如棉”。
而軟如棉的好處是,“有化橫收束粘絞之接應,亦如刀之利害” 。
簡單說就是手放軟比較容易做沾黏接化,而要打快手時,又可以像刀一樣又快又銳利。
可以想像一下劈掛通背的風格。
但是對我來說其實最重要是下一句“出力一氣串出,手即能硬如鐵枝。”
這句話解釋了“外節軟如棉”並不是絕對的,必要的時候,比如準備重擊對手的時候,就必須“內外節井井向天,全叫身力”把手硬起來,才能給對手重擊。
果然能軟能硬才是妙手。
下一段也很棒。
出手用昭陽,很久以前就談過了,是鶴拳常用的技擊勢。
“一手有三壑四面,上下左右之力”特別有趣。
“三壑”應該就是指“三窟”或者“井井”,白話就是“肩肘腕”三個關節。
這三個關節都有不同的發力技巧和招式。
然後手臂又能分成上下左右四面,這四面也有不同的發力技巧和招式。
但是回歸談發力的時候,發力就要從掌心而出。
其實就是發力要正直不偏不倚,手臂就像一根管子,力要從管子中心發出才會正,也才能合上身力。
這段描述跟我老師的耳提面命就合上了,很高興。
最後一句應該就是拳從心口出,收手用身力回收吧?
總結這一篇的重點
- 上臂要能合上身體的結構,使 “內節硬如鐵”
- 小臂要能軟能硬,軟如棉的時候可以做沾黏,也能做快打。硬的時候能合上身力,給對手施以重擊。
- 技擊的時候用昭陽起手
- 手的 “三壑四面” 都有發力跟招式可以用,但是發力的時候,力要收到手的中心發出才能合上身力。
- 出手從心口出,收手用身力收
講解很細緻的一篇文章,而且解開了一些技擊原則上的困擾。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