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映昆拳譜裡面有一段叫做浮沉法,內容是這樣
浮沉法
有浮無沉,氣力不平;
有沉無浮,七孔多愁;
人知只雙手去攻人,而不知隻手攻人比雙手者為更敏。
這段雖然說得是浮沉,但是內容看起來講得不是身法或者勁法的浮沉,應該是手法上的浮沉。
否則不會有有沉無浮,七孔多愁的說法。你手都沉在底下不上來防禦,臉還能不愁嗎?
不過這段比較有趣的是下面兩句
人知只雙手去攻人,而不知隻手攻人比雙手者為更敏。
作者會特別寫出來強調,很可能表示在他生活的年代,週遭很多人打架是雙手去攻人。
現在我們都知道單手打人比雙手打人靈活,但是以前人會用雙手一起去打人是為什麼呢?肯定也有一些理由吧?
我們可以看看劉故宗師在他的著作白鶴門食鶴拳裡面是怎麼講水肢的應用法。
敵以右拳擊來,我速以水手起浪撲出。
在這個動作中,劉故宗師的確是以雙手同出來應對對手的攻擊。
乍看只為了接一個右拳,就用了兩隻手一起伸出去,似乎沒什麼道理。
但是我們看照片可以發現,這個水手雙手同出其實在一個動作內完成了三件事情:
- 用左手防禦了對手的右拳
- 雖然沒有做出來,但是其實右手也可以直接往對手的臉打下去了
- 佔據了自己右臉的空間,對手的左擺拳揮進來也會被我的右手阻攔
所以雙手同出實際上是一個把攻擊跟防禦在同一拍完成的動作,利用腳步、站位、長短手來自然分配兩隻手的攻擊和防禦的任務。
這種做法很安全,很直覺,畢竟人遇到危險就把雙手往前推是本能反應,只是透過武術訓練把這種本能調整的更有攻防意識在內。
缺點當然就是溫映昆說得比較不靈活。
(早期的拳擊也會用雙手同出的動作去做防禦)
那為什麼早期的武術會把防禦動作做這麼大,在比較遠的距離就想接觸阻攔對手的攻擊呢?
我認為是因為中國武術沒有發展出拳套對打的關係。
在漫畫捍衛聖域中有很精要的說明如果用拳擊抱架做裸拳打架會遇到的幾個問題
- 裸拳很小,抱臉還是容易被打穿
- 自己的拳頭也很硬,受到衝擊之後撞在自己臉上一樣會痛
- 防禦用的手臂同樣可以被對手當作攻擊目標,傳統武術有很多直接攻擊對手雙手的招式
所以傳統武術很多會把防禦往外推一點,盡量早一點化解掉對手的攻擊,減少直接承受打擊。
加上攻防合一的觀念,形成這種雙手同出的打法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靈活的腳步和距離控制發展出來的時間還要更靠後一點,所以說時代在進步,打法在改變。
在早期的拳擊對打影片裡面也常見這樣雙手一起打出去的打法。
下面我放一個1931年的學生拳擊對打影片,雖然是小孩子對打,但是他們用了好幾次這種雙手一起打出的方法。
可以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