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時候我會跟網友 Arnold Shum討論一些古代棍術古譜。
前兩天他分享了一篇宋代的話本 "楊溫攔路虎傳" 給我,說裡面有很精采的棍術技法描寫。
我仔細讀過之後,確實是很有趣。
附帶一提,楊溫的故事也是水滸傳早期版本的一部份。
這篇故事大意是這樣,
楊家將後人楊溫善使棍棒,娶了一個貌美的妻子冷氏。
有一天他們出遠門拜神的路上,在旅館遇到劫匪。事出突然,楊溫被打傷,財物跟妻子也都被奪走了。
楊溫走投無路的時候,得到一位楊員外收留。得知地方上有個叫李貴的棍術高手,連著三年在祭神時的棍術擂台上打敗對手。今年如果他又贏了,大獎就要被他帶走了。
楊溫為了答謝楊員外,自告奮勇。楊員外也喜歡舞棍弄棒,就先考核一下楊溫的實力。楊溫怕打傷恩人,所以處處留手。反而是後來的一位馬都頭被楊溫一棒打趴下,證明了楊溫的實力。
楊溫接下來就在祭神的擂台上挑戰李貴,並且公開擊敗了李貴奪下優勝。
後面的故事就是意外發現楊員外原來跟打劫楊溫夫妻的強盜是父子。楊溫偶遇父親落草為寇的舊部,偕同馬都頭的官兵一起打敗強盜,奪回妻子。
大概是這樣一個俠義故事。
故事中最吸引我注意的當然就是那三段棍術比試。
可以看到很多很精采的棍術對打描述。
在第一段,楊溫 vs 楊員外
比試前楊溫有幾根棍子可以選。他用腳踢起棍子,在空中挑了品質最好的一根。這是現代棍術表演中有時候會看到的踢棍起勢。宋朝時候就有了。
然後他們兩個對打的時候,會先做一個 “旗鼓”,就是先擺出個架勢亮相。拳術上做這種事情可能已經沒什麼意義了,但是在兵器上因為武器有一擊必殺的威力,所以在架勢上跟對手做戰術博弈仍然是很有效果的事情。
後面的比試也都會先從 “使一個旗鼓” 開始。
楊溫跟楊員外的比試沒什麼內容,主要就是楊溫放水,都等楊員外架好了他才打。楊員外覺得楊溫是不是功夫不行......
第二場跟馬都頭的對打比較有意思
前幾下的狀況因為句讀的關係,有點弄不清楚是誰先出手。
我覺得比較合理的狀況應該是
"馬都頭棒打,楊官人就倖則(行側)一步攔腰便打。那馬都頭則(側)半步一隔(格),楊官人便走。都頭趕上使一棒匹頭打下來,楊官人把腳側一步,棒過和身也過,落夾背一棒把都頭打一下伏地。"
這裡可以看到楊溫用棍法以橫破直反擊,馬都頭又以直格橫,緊接著楊官人轉身就走誘敵深入,馬都頭又追上一劈,楊官人瞬間側身挪步見肉分槍的閃身還擊。
雙方你來我往一氣呵成,充滿畫面感。各種技法和步法輪番而上,但是合情合理而不刻意。
第三場就是高潮 楊溫 vs 李貴
前段的一些描述有古代術語,沒有特地研究所以不清楚他們做了什麼。
但是關鍵處,楊溫一棒當頭劈下,李貴舉棒要擋格的時候,楊溫卻不打下去。他入一步則(撤)半步,瞬間改變了攻擊的目標,從打頭改成打小腿。一棒打翻李貴。
技法非常精彩,同時這種瞬間改變攻擊目標的技術呼應了前面楊溫跟楊員外對打時的自述
"楊溫覆員外"員外架爾棒遲,我棒快,特地棒倒待員外隔(格)時棒才落......"
楊溫是真的有這種眼力跟手法能瞬間判斷對手的防禦決定攻擊位置的。
確實是高手。
在這三場比試中看到了
招法、戰術、眼力、步法、距離控制,各種要素的運用展現。
也看到古代中國有公開有獎比武打擂的傳統,而且有司儀和公正人員在主持規則。
所以不是只有歐洲才有城鎮比武的傳統,在宋代這種比賽就已經是一種在民間流行的節慶娛樂活動了。
"楊溫攔路虎傳" 不管在技法描寫或是文化習俗層面的紀載都很有參考價值的一篇故事。
推薦有空可以看一下,只是遣詞用字跟現代略有不同,要自己解讀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