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曹丕典論-論雙戟與鑲盾

感謝 史前文話 老師的提醒,我發現曹丕典論在早上寫得那一段後面還有一小段談到戟跟盾,我漏掉了。
在這段,曹丕提到他年輕時其實擅長雙持,而且他覺得自己很強,所向無敵 "自謂無對"。
然後他講了很有趣的事情
他說在當時 "雙戟" 俗名叫 "坐鐵室",鑲楯 則叫做 "蔽木戶"。
接下來我們先進入一段科普環節。
現代人講到戟,想到的應該是呂小強那種方天畫戟,但是方天畫戟應該是明代才有的武器,通常也是儀仗為主。
秦漢時代的戟比較簡單,基本上就是一個矛尖,然後加一個可以做啄刺推鈎的橫支。
在漢代、三國,短暫出現過一種有趣的變種叫做 "手戟",是一種可以單手持握的短兵。
可以想像成是短劍或者短刀,在護手位置朝著對手方向另外伸出一根劍尖。可單持也可以雙持。使用上除了拿在手上砍人以外,也可以投擲。
史書中,董卓曾經一怒 "拔戟擲布"。拿這種凶器丟呂布,也難怪呂布要反叛。
類似這樣造型分叉,可以手持也能投擲的武器,在非洲也有名為Kpinga、Shongo或是Munga Hunga的飛刀,設計思路上蠻相似的。

曹丕典論-論雙戟與鑲盾
有玩過鈎、釵、叉,這類有分叉武器的人應該都知道,這種造型最大的特色就是便於格擋對手的武器,防守嚴密。
所以曹丕稱其為 "坐鐵室"。手持雙戟,就像安坐在一間鐵房子裡一樣安全。
然後是鑲楯。
鑲,指的應該是鈎鑲。金屬製的小盾牌,上下兩頭有鈎。
楯,指的就是木盾。
這一兩年研究鈎鑲技術的過程,其實我覺得鈎鑲雖然有鈎,但是技術本質上跟盾劍差別沒想像中大。所以鑲楯被放在一起我不意外。
在古文中,戶跟門的意思略有不同。
康熙字典裡面關於戶的註解是 "一扉曰戶,兩扉曰門。"
所以一手持鑲楯,一手持劍,曹丕形容是 "蔽木戶"。就像是被一扇木門掩護著一樣。

曹丕典論-論雙戟與鑲盾曹丕典論-論雙戟與鑲盾
有用單持刀劍打過雙持的人都知道,真的很難打。感覺就像是只有一隻手的人要打雙手健全的人一樣。
單持要打雙持,要很小心的找到對方不利的位置或是某個一閃即過的瞬間,對手兩手的攻防協調出現破綻,才有機會一舉拿下對手。如果要無傷進出,那就更難辦到了。
所以每年兵武盃,雙刀雙劍都是相當有優勢的兵器。
上週末的雙刀仔也是一樣大殺四方......
我們現在覺得雙持很猛,以前的曹丕也是這樣想。
直到他後來跟陳國的袁敏學武,他才知道自己的見識不夠。
袁敏的技術高明到可以 "以單攻復。每謂若神。對家不知所出。"
他可以單持打雙持,而且出手出神入化,對手根本不知道他怎麼打的就輸了。
所以曹丕說 "先日若逢敏於狹路。直決耳。"
這句我看了一下別人的翻譯,意思是說 
"如果改天跟袁敏狹路相逢,要一較高下,只能拚一招決勝負了。"
可以理解成,曹丕沒把握能有來有回的跟袁敏打到贏,只能不管不顧跟他賭一刀。
對照中午曹丕可以那樣打鄧展,可見袁敏的劍術高明的可怕。
很有趣的一小段紀錄,早上漏掉了真是可惜。
不過如果寫在一起又太長篇大論了,或許這樣拆成兩篇也比較剛好。
以下是曹丕典論的原文截錄
---------------------------
夫事不可自謂己長。餘少曉持複。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楯為蔽木戶。後從陳國袁敏學。以單攻復。每謂若神。對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狹路。直決耳。

曹丕典論-論雙戟與鑲盾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武術 功夫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二刀流 的頭像
    二刀流

    二刀流的刀鞘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