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起床,喝了一杯晚餐買了忘記喝得 "再睡五分鐘" 結果他媽的醒到四點。
人如果半夜睡不著,就容易思考人生,所以乾脆起床打字。
昨天看了Youtube上的哲學與宗教頻道 "青蛙刀聖" 的新影片,題目是 "佛是什麼?"
影片中提到,佛教認為 "我" 並不存在。
他講了很多,照搬會很囉唆,所以以下是我自己的理解。
總之人的一切思考和反應、性格......等等,能夠用來定義 "我“ 的東西,其實都是源自於透過五感感受到的外界訊息而產生的反應。
我們以為的 "我" 其實只是這些 "反應" 的長期積累而已,"我" 只是機率事件的集合。
舉一兩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一個在有家庭暴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未來可能成為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
一個受過男性性傷害的女孩,長大可能會畏懼男性的靠近。
這兩個例子中的人,不管未來他們的性格是暴力或是內向,其實只是過往經歷的映射。即便有其他的事件導致他們最終不是成為這樣的人,那也只是其他人生經歷改變了他們最終的性格。
所以超脫於環境的 "真實的我" 根本不存在。
既然 "我" 並不存在,所謂的我只是反應環境的一種機制,那麼我的主觀硬要就顯得沒什麼意義了。
所以就可以再舉那個應該很多人看過的禪宗小故事。
修行得道的老和尚對小沙彌說
"得道之後的體會就是,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不會在吃飯的時候想睡覺的事情,睡覺的時候想吃飯的事情。"
外界輸入什麼,我就輸出什麼,"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然後再講講得道。
道的字面意思現在很多人都懂,就是自然運行的道理之類的意思嘛。
得道從字面上來看,也就不是擁有什麼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理解了這個自然運行的道理,順應自然的道理去生活。
不管是佛家或者道家,最後的境界都是回到 "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講完上面,就可以來講推手跟 "捨己從人"。(層級一下子掉的好低喔)
以前跟師兄學推手或者是跟老師做搖肢的時候,常常會聽到一類話
"你不要頂、不要跑、不要垮,要聽對方怎麼做"
初學的時候常常弄到最後連該怎麼站好都不知道。
了解 "我" 是什麼意思之後就能理解這些狀態的原因了。
會頂,是因為我不想退、
會跑,是因為我不想承受力量、
會垮,是因為我不願意離開原地......
我、我、我,不管是頂、跑、垮......等,各種問題都是出在我沒去 "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只想做我想做得事情,我的主觀讓我無視現況和最優解。
到了這裡,什麼是 "捨己從人" 就很好理解了,其實也是 "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然後就可以順便回答一個以前還是武術小白的時候回答不了的問題。
"太極拳搞捨己從人,不會很被動嗎?兩邊都捨己從人,不就只能一起站在那邊罰站嗎?"
以 "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的邏輯去理解的話,其實就不會出現 "捨己從人很被動,只能後發反擊" 這種事情。
因為 "我只能後發反擊,不可以先手",也是一種主觀硬要,"我"還沒被捨掉。
如果我已經放下主觀選擇捨己從人,那麼對手人就傻站在那邊什麼都不做,臉擺在那邊不設防護,為什麼我還硬要等他先出手?
該扁他就扁他!這不是我主觀,是他歡迎我的,我也沒辦法。
我先出手之後,他做了相對應的防禦或是反擊,我一樣是配合他的反應來做後續的反應就好。
"該出手就出手,該防禦就防禦,該化解就化解"
不要明明不用後發還硬要後發,結果跟對手一起罰站;
也不要明明不該出手還硬要出手,結果跟對手打不完的互擊......
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才是捨己從人。
最後就是,關於宗教、哲學,我只看科普影片跟科普書籍,我知道有很多人有很深入的研究,我的理解有錯或者太膚淺,真的請大家原諒。
因為我只是睡不著不知道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