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兩次兵擊交流都被輕快的刀劍在劍速上壓制,雖然不至於懷疑王餘右認為重刀比較好用是錯的,但是我的確開始思考我對刀法的理解是不是有錯。
所以這一兩週除了準備合氣道的考試以外,閒暇就是再翻翻太極連環刀的刀譜,看看有沒有什麼應對輕刀的線索。
在仔細閱讀全文第一篇的 "總論" 時,忽然我懷疑可能一直以來對太極連環刀的理解都是錯的。
一起看一下那個段落
"今吾之運刀,多從後發者,何也?欲其氣力從周身而至,出刀神速,敵人難料,又使磕打不著,力貫於刀,其力自大,加以電掣星馳,傷敵而回"
這裡的關鍵是 "後發"。
我之前在理解 "後發" 的時候,一直會把 "刀在身後的架式" (順膝垂執)和 "後發反擊" 兩個概念混在一起。
也就是說,我不自覺的把刀在身後的架式認定就是為了打反擊。
但是這次重讀,我忽然覺得 "後發" 可能單純就是刀從身後發出,不牽涉主攻或者反擊的問題。
以我的經驗去理解,"後發"(刀在身後,比如藏刀式或者肩刀)能有兩三個好處:
1. 出刀神速,敵人難料:
刀在身前確實有防禦和距離控制的優點,但是最大的缺點就是必須多一個舉刀的啟動動作才能發出殺傷力足夠的攻擊。
因為重刀的啟動比對手的輕刀慢。
舉刀的瞬間常常還沒出手就已經被對手先斷招,或是舉刀的位置還沒到就必須勉強出招,導致速度、力量、準頭都不夠。
現在從藏刀式、肩刀或者乾脆舉刀在頭上,出手的時候都不需要再舉刀做蓄力了。
才能做到 "今吾之運刀,多從後發者,何也?欲其氣力從周身而至,出刀神速,敵人難料"
2. 使磕打不著
雖然刀在身前,對手必須先處理我的刀才能攻擊我,但是我也更容易被對手的佯攻把刀挪開防禦位置。
對手的變化比我快,一旦我離開防線,往往來不及回防,戰鬥會陷於被動。
"後發" 的話,正面缺乏武器作防護確實比較危險,但是我已經做好蓄力,隨時可以發動攻擊的武器同樣會給對手壓力,此外對抗時接觸不到對手的武器也是一種不安感的來源。
所以與其刀在身前疲於應付對手的佯攻,不如把刀蓄好力,用隨時能發出強力攻擊來嚇阻對手,也是一種戰術。
3. 後發更能對對手施壓
當我們已經以後發架勢蓄力,就必須以更有主動性的方式展開交劍。
由於重刀處理變化的反應速度比較慢,所以我們不應該讓戰鬥陷入被動,應該以能夠作完整加速的攻擊來給對手施加壓力。
迫使對手不得不對我們的攻擊做擋格,如此才能發揮 "重刀力大,刀動力隨,雖不用力,而力自隨矣。" 的優勢。
讓對手反應我,不要我疲於反應對手。
那麼具體來說,以後發架勢戰鬥的話要怎麼進行呢?
以下是我目前從書上閱讀的理解,還沒有做過實戰驗證。
1. 進退飛騰即躲藏
當我們以後發架勢進行戰鬥時,必須更多的利用距離來確保安全。
因為我們身前沒有武器做為防禦,如果輕率的進入對手能出招的距離,在武器的反應速度上會有劣勢。
所以距離控制絕對是重點。
2. 淺深老嫩皆磕打
王餘右是個有點神經質的人。
在他的兵學著作乾坤大略中有寫到 "十卷挨次而進,各有深意,不可以一絲亂"。他的寫作順序是有道理的,不可以輕易調動。
而在太極連環刀 "十三法" 這個章節中,前三法 "劈、打、磕" 都是用我的武器敲擊對手兵器的做法。
或許可以理解為,王餘右認為直接敲打對手武器是運用重刀時必須優先掌握的技巧。
在我經驗中,的確有做好蓄力,路徑完整的攻擊甚至能一刀把對手手上武器打掉的經驗。
怎麼發揮重刀的質量來影響對手的武器,是重要的技巧。
3. 壓迫性的近身連擊
在行刀八母法的章節中,第一刀 "猛虎驅羊" 的做法是左砍、右砍、左砍,左右連擊去 "驅" 趕對手;
第二刀 "蜇龍出洞" 是砍劈、近身抽刀、再砍劈,上、下、上、下連擊。
也就是說,用重刀猛力出擊迫使對手擋格之後,就要壓迫性的近身連擊。
我們必須讓對手來反應我們,而不是我們去反應對手。
要掌握主動性。
目前的思考大概就這樣,已經對這幾年的解讀造成蠻大的改變了。
一直以來培養的習慣都必須做調整,得花點時間重新適應這種更兇猛的太極連環刀。
如果能更貼近太極連環刀的面貌,那這些都是值得的。
最後就是有跟一些朋友聊過,他們說這種後發的方式很像日耳曼刀。
不諱言有這種想法除了重新閱讀刀譜以外,日耳曼刀相關的影片、使用日耳曼刀的朋友的打法......多多少少有受到一些影響。
只要有助於解讀刀譜,建立打法,這些我覺得應該都能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