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買了一本新的渾元劍經註解,但是書裡面的解讀方式恰恰是我最不喜歡的方式。
我不否認渾元劍經參雜了很多道家修練跟道教儀軌的東西,但是在該純粹武術的部分渾元劍經還是很純粹的。
結果這本註解的作者完全克制不住自己奔放的想像力,一直在註解的部分添加文本裡面沒有的內容。
我只讀到劍經很前段的 "戒律二十條" 的註解,就讀到有點生氣了。
比如說,
戒律-小心謹慎,取捨分明
這兩句我覺得很單純,就是戰鬥要小心,不要衝動,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甚至什麼時候可以選擇用自己小傷換對手重傷,做這些取捨腦袋要清楚理智。
但是作者在這兩句的註解開頭就說
"一個人從開始修練的時候,就要小心謹慎,知道取文練法而捨糊塗練法、武練法、橫練法......"
不是啊
這些練法到底哪裡來的?
整個戒律二十條從一開始就在談戰鬥的身心準備,到最後甚至教你觀察地勢,這裡忽然插兩句 "練劍要謹慎選擇練習方式",邏輯上不會不通順嗎?
然後另一句戒律也是這樣
戒律-精神團聚,動轉輕靈
這兩句從前後文看下來,我認為一樣是在講戰鬥中的身心準備。
所以我的解讀也很簡單
"精神專注,然後思緒或者身體要靈活"。
盡量不要超出文本原有的範圍。
但是這本註解的作者上來就提供三種解讀思路。
一為煉精化氣,內氣積聚,具 "神以知來,智以藏往" 的功能。
二為 "外型似流水" 的精神團聚之說。
三為內外合一之精神團聚說。
然後不論是哪一種解釋,作者都擺脫不了 "內氣、內氣、內氣"。
三種解讀根本就是一模一樣的東西講三次而已。
後面也是這樣。
講步法穩固要內氣凝煉於足,靈活變通要內氣升騰於足。
講力貫周身也要內氣統貫周身......
不講內氣,作者好像就不知道要怎麼解讀了一樣。
然後書上講一句 "勿稍密訣竅",從字面上看很單純,老師不要藏私就講完了。
作者一定要強調,學生學習中老師故意不點破關鍵,讓學生自己探索;
或者是直到學生的程度到了、領悟到了,老師才完整解讀。
這才是 "勿稍密訣竅"。
把一句很簡單的 "老師不藏私",居然能解讀成完全相反的 "老師東西就該藏著不說。"
除了語言天才,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作者。
總之這本書凸顯了很多老一輩老師解讀古譜時的習慣,就是不相信字面,覺得作者一定藏了很多言外之意的密碼。
非得要摳字縫,帶入陰陽、易經、內氣,不然他們看不下去。
我也看過大陸那邊有老師用這種邏輯解讀太極連環刀的,我也是看到生氣。
總之這本劍經註解,我是每讀一點就有點上火......
在我讀過的古譜解讀中,只有焦建國老師的 "拳經今釋" 幾乎完全沒有這種狀況,解讀出來的東西也是可以直接上手練習的。我非常推薦。
書我還是會繼續讀下去。
畢竟解讀渾元劍經的著作很罕見,而且渾元劍經確實不好讀,很多東西作者已經研究過了我還是會比較輕鬆。
但是吐槽大概是免不了的。
就帶著輕鬆的心情繼續看吧
希望後面能看到優質的解讀,不要整本從頭到尾都 "內氣 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