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_53967429779.jpg

鶴拳拳詩的解讀越來越困難,可能是筆者的國學素養跟武學境界都不夠的關係。不能確認或是不好解讀的部分有比較多,而且這個段落似乎屬於鶴拳拳詩獨有,除了以駿身鶴法一書收錄的拳詩另外我只有找到網路上的鶴拳拳詩可以做參照。此外為了部分名詞的定義則四處翻閱古譜,比如明代程沖斗少林棍法闡宗。如有其他建議的參考資料歡迎提供給筆者。

翻譯這些拳詩其實是我為了自己做得,藉由一字一句白話翻譯,我才能夠確實明白自己有多少文章中的細節是好像有看懂,其實一知半解。一邊閱讀古人的心得,一邊向老師學習,一邊整理自己的體會,互相交叉驗證,偶有收穫便是莫大的喜悅。

原文的部分,同樣以我自己的理解做過句讀的調整,如有不妥請各方前輩指點。


論戰法功夫分第四(原文)

夫拳不離戰(註1),無戰不成拳。論戰之法,體要端正,手要平直,手尾要正門(註2),馬要四平(註3)起步,止是,三人同到。進馬,是內氣緩之(註4)穿出,住止步(註5),亦是三人同到之力。論五肢條目跟究,頭頂腳底要殺地,肩平落節(註6)要墜落,手尾要平,出肩一寸(註7),兩腿討究力,迎身接肢,聽他人其力虛實,連三起駿。五肢手,乃是以門就門,以力就力(註8),就見力生力,舉意不舉力,無宗不宗,無駿不駿(註9),連三起駿也。

註1:。不確定戰到底是什麼意思。可能是正的諧音。查閱字典,戰也有顫抖的意思,但是因為在本段的最後也有縱跟駿,這兩個字都是鶴拳比較常用來形容發力的抖顫的字,所以我認為將戰理解為顫似乎不太合理。
在空手道有所謂三戰立,作為一種基本的站姿架勢,查閱後文這裡我選擇將戰理解為一個基本的端正架勢。
更正:雖然是當天PO 的,可是我越想越覺得我可能想太複雜了。這篇文章的確是在談怎麼進行戰鬥,所以這個戰可能單純就用戰鬥來解釋就可以了。所以翻譯的部分做改正。(2019/2/2)
註2:正門。正門應該就是指中門。手尾就是指拳掌,“手尾要正門”,應是指雙手要正對正前方。
註3:四平。根據程沖斗少林棍法闡宗中所寫,“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如鎗之中平、拳之四平,即棍之四平勢也。”又根據溫敬銘的六合大槍中對四平槍的描述“所謂四平是指頂平、肩平、槍平、腳平。”可知馬要四平起步應當是指身體端正,也許是平行站立的自然體。
註4:內氣緩之孫存周“初練拳術,要把神意氣理解的膚淺一點好,神就是保持注意力集中,氣就是重心,把拳論上描述氣的地方都當成重心的運動,很快就入門了。”個人深表同意,尤其是此段落談得是移動,以重心來理解會單純很多。
註5:穿出住止步。我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也許是穿步、出步、住步、止步,幾種步法。考量句子通順,穿出可能跟上句內氣緩之在同一句比較合適,但是住止步仍然無解。留待未來研究。住止步的住只好暫時略過不解。
註6:肩平落節要墜落。節指手肘,此句為沉肩墜肘之意。
註7:出肩一寸。字面上不能明白。但是練習的時候老師會要求我拳要稍微比肘開一點,參加剛柔流的練習時,三戰立同樣有拳要比肩和肘略開的要求。所以此處解讀成兩拳要比自己兩肩再寬一寸左右。
註8:以門就門,以力就力。此處到底是什麼門就什麼門,什麼力就什麼力,文中沒有明說。只好簡單理解為近似臨場自由發揮,不拘形式。
註9:無宗不宗,無駿不駿。福建宗鶴門將宗字等同於縱,故宗、縱同意,縱身與駿身都是鶴拳用來形容發力的動作。

論戰鬥的方法和工夫。第四段

拳術不能少了技擊的能力,沒有技擊能力就算不上拳術。以下討論技擊的重點,首先體勢要端正。手要平要直,拳掌架勢正對前方。步勢要頂平、肩平、手平、腳平,四平端正起步,腳步到位時是身、手、腳馬同時到位,彷彿三個人同時合力擊出一樣。進馬則是身體重心緩緩移動穿出,止步,也同樣要把握三人同到的力量。

接下來是五肢手的重點,頭要頂,腳底要踏牢,兩肩要沉,手肘要墜,拳掌要平和自然比兩肩再外開一寸左右。力量要從兩腿找。
當對手攻來,要以迎身而上以身就手接下對方的攻勢。仔細感受對手力量的虛實,連環駿身發力。五肢手,是對方怎麼攻來我就怎麼攻去,什麼力來我就什麼力去,臨機自由發揮不拘泥於形式。觀察對方的力量大小強弱來勢,我自然生應對的力量與招法。其中重點在意念而不在力量。
打鬥時只要抓到機會,能縱身發力就縱身,能駿身就做駿身,攻勢要連環發力不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武術 功夫 國術 鶴拳
    全站熱搜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