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o00074qr538s5415o.jpg(蓑羽鶴與兩隻幼鳥)

這次這段比較短,但是講得縱鶴拳最重要的特色“駿身”。
不過發力的方式其實在前面的段落都已經反反覆覆的提過了,這個段落就變得比較短,相對沒太多關於發力的細節了。比較有趣的在於連環駿的描述。
這個部分我做了一點超譯,詳細請讀註釋的部分。
其實關於發勁這件事情,在國術上受到很大的關心,但是越是嘗試過對打,越來越不在意發勁。發勁比起實戰意義,或許訓練意義更大。詳細日後再另外寫文章分享我的想法。

很遺憾,最後還是有一句我看不懂,沒有辦法解讀。
不過這種時候或許應該效法張無忌,看不懂的段落就不要免強,也許時候未到改天就懂了,或者不懂其實更好也未可知。
如果有人能明白那是什麼意思,非常期待能有人幫我解答,謝謝。


原文

論駿身法(註1)第六

力從肩腰腿身駿起,左環於右,右環於左,是謂連環駿(註2)。出入俱能駿,兩足十指平和卒地,叫應湧泉之勁力,貫通會陰盡尾骨、至長強坐落承山、環跳放鬆湧泉煞地,力從三奇起(註3),縱由三里(註4)發,此法能講究分明,有七星墜地(註5),正能學習之。論口有大關胃大通,微關田微通,起手配微通,入配大關(註6)。若用功夫未到,此法切可不用也。

註1:駿身法。鶴拳對發力法的形容。駿是閩南語中形容顫動的動詞,故駿身法指身體高頻顫動的一種發力方式。以筆者個人體會,其實並不是以抖顫來打人,打人也不會抖顫。抖顫是單人演示時由於沒有目標可以承受我發出的力量,餘力在身上產生的一種輕微顫動。抖顫並不是越大越好,反而是頻率高幅度小,一閃即過為佳。甚至筆者的老師除非刻意表演,其實並不會有明顯的顫動顯現,因為力量很乾淨放射出去了。正是一種返璞歸真。

註2:左環於右,右環於左,是謂連環駿。這段一般都是以玲瓏鼓左右晃動的方式來解釋,但是我個人想超譯一下這幾句。在李存義的岳氏意拳五行、十二型精義裡面有記錄形意拳的六要“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此為六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之與左亦然。
也就是說古人已經發現身體的力量其實是X型交叉連結的,右半身的力量其實是源自於左半身,左右相合、上下相合。所以左環於右也可以超譯成左半身的力環繞到右半身,反之亦然。左右半身的力量互相連結,可以連環出入發力。

註3:三奇。在中醫裡,三奇是指,精、氣、神。不過奇經八脈裡面衝脈似乎常常被排在任脈、督脈之後的第三位,私以為以奇經八脈排第三的衝脈來解釋三奇或許在前後文中比較合理。

註4:三里。手腳上都有三里穴,分別在前臂手肘前和腳上膝蓋下,都是發力時手腳重要的施力部位。但是力量以前文已經從衝脈上竄了,接著就要從手上發出。所以這個三里應是指手三里。

註5:七星墜地。七星指頭、肩、肘、手、胯、膝、足。在縱鶴拳的練習中有搖七星的練習,由對手施力推動我的肩、胯、胸、腹和推拉手肘,而我必須活動對應的關節化去來力。或許是相關聯的練習方式。

註6:論口有大關......入配大關。類似的句子在拳詩第一節有寫過“口笑胃通自命門逼腰”,到底胃通是什麼意思,我目前還不明白。期待有人能指點。


白話翻譯

論駿身法 第六段

力量要從肩、腰、軀幹、腿發起,左半身的力環繞連結到右半身,右半身的力也環繞連結到左半身,這就叫做連環駿。出手或收手也都能發力,兩腳十趾放鬆觸地,提起湧泉的力量,往上貫通會陰到尾骨,再由尾骨往下由長強穴落下到小腿的承山穴,接著臀部的環跳穴放鬆,湧泉瞬間踩下。力量由衝脈竄起,從手上的三里穴發出。這個方法如果想弄明白,有所謂七星墜地的功法,要細細研究。

論口有大關胃大通,微關田微通,起手配微通,入配大關(這句意義不明)。如果功夫還不到家,則千萬不要用這個功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