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
在魏晉南北朝的梁朝時代,有一位叫做陶弘景的奇人精通醫學、文學、書法也是道家茅山派的開山祖師,更特別的是他同時也是一個在當時富有盛名的鑄劍師。
在他自己的著作"古今刀劍錄"中,輕描淡寫的留下一行紀載"梁武帝蕭衍,以天監二年即位,至普通中,歲在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用金、銀、銅、鐵、錫五色合為之,長短各依劍術法,文曰 服之者永治四方,並小篆書。"
一個能夠被國君指派鑄造帝王之劍的鑄劍師,他對劍的了解肯定有過人的地方。也正是這麼一位全能天才對於古代神兵利器因為沒有記載而被遺忘感到可惜,使他寫下了"古今刀劍錄"紀錄他所知道的一些古代帝王神兵。(天劍雷刀,還不感謝人家?)
在古今刀劍錄中,作者以條列的方式從上古時代的帝王-啟開始一直到南北朝時代為止,以條列的方式逐一介紹了許多君王配戴的名劍。
內容包含有劍的材質、長度、外觀、劍身上的刻字和劍名。閱讀一下這些東西其實相當有意思。
有一些劍的名字可以看出君王對於自己的期許,比如: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歲次丁巳,采北祇銅,鑄二劍,名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埋在阿房宮閣下,一在觀臺下,長三尺六寸。”
還有一些是近乎傳說的寶劍。比如:
“章帝炟,在位十三年。以建初八年,鑄一金劍,令投於伊水中,以厭人膝之怪。” 鑄造寶劍投入河中,鎮壓河中攻擊人民的怪物。
由於作者是南朝人,距離三國時代並不遠,所以收錄的刀劍持有人中有很多我們很熟悉的三國名人和故事。像是:
“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十年,於幽谷得一劍,長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王常服之。” 曹丞相用自己的名字做了一把劍,隨身佩帶。
“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及羽敗,羽惜刀,投之水中。” 號稱萬人敵的關羽手握名叫萬人的寶刀,怎麼想怎麼帥氣。
其中特別有趣的是雷刀項羽的刀的下落,原來最後落入了董卓的手中。跟天子傳奇演得好像不一樣啊......
“董卓,少時耕野,得一刀,無文字,四面隱起作山雲文,斸玉如泥。及卓貴,示五官郎將蔡邕,邕曰「此項羽之刀也」。” 想必董卓也掌握了紫雷刀法,才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完成轄天子以令諸侯的霸業......
除了這些趣味的故事,其實從條列內容可以看出中國歷史上刀逐漸佔據了短兵實戰舞台的發展。
整篇文章中從夏啟開始,記錄了大量帝王之劍,直到三國時期刀第一次進入了記載的內容中。
“蜀主劉備,以章武元年,歲次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劍,各長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一與太子禪,一與梁王理,一與魯王永,一與諸葛亮,一與關羽,一與張飛,一與趙雲。並是亮書,皆作風角,處所有令,稱元造刀五萬口,皆連環及刃口,列七十二煉柄中,通之兼有二字。” 劉備鑄劍送給自己親近的親人和將領,但是大量生產的兵器卻是刀,一口氣就造了五萬口。
以此為開端在後來的紀錄中,劍的記錄越來越少,關於刀的記錄則呈現飛躍的上升,甚至一些大規模量產記錄。
“吳王孫權,以黃武五年,采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銅越炭作之,文曰「大吳」,小篆書。又赤烏年中,有人得淮陰侯韓信劍,帝以賜周瑜。”
“晉武帝司馬炎,以咸寧元年,造八千口刀,銘曰「司馬」。”
這類條目都可以看得出來,劍在三國時代已經走向身份地位的象徵,真正在戰場上量產殺敵用的武器已經被刀給取代了。
到了南北朝時代的君王將領基本上佩刀已經成為主流,還留有關於鑄劍紀錄的君王已經是非常少數。這時期除了刀在戰場上的實用性以外,刀的流行可能也包含了五胡亂華遊牧民族大舉入侵中原,將遊牧民族的用刀文化帶進中原的影響。
由於作者陶弘景是南梁時代的人,更往後的紀錄就沒有了,而這些資料的真實性其實也很難說。先不說上古時代的寶劍,即使是三國時期的記錄也很難說真實可信,很可能只是當時流傳在民間或是鑄劍師之間的傳奇故事。
然而就算把這些都當成故事來看待也還是很有趣的記錄,就像山海經記錄了先民對大自然的想像,古今刀劍錄也給我們留下了對上古刀劍的幻想。
在現代,大家由於日本ACG影響,很多人對於外國的名刀都多少知道一點,比如妖刀村正、蜻蜓切或是EX-咖哩棒......之類的,反而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名刀名劍所知有限,講來講去往往就只有干將、莫邪。
如果晚上睡不著,可以上網Google一下古今刀劍錄,可以看到很多寶刀寶劍的故事。篇幅也不長,全文大概一個小時就可以簡單讀完。讀過之後或許改天就可以在華人的刀劍相關創作中看懂更多有典故的刀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