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請威魯特人來示範被砍)
原文
十三法
劈、打、磕、紮、搧、提、托、老、嫩、遲、急、等。
解曰:自上邪(註1)對下,以刀背向右擊敵器為劈。橫擊敵器為打。刀尖向上,左右以刀背開器為磕。刀以槍用為紮。偏邪用為砍。(註2)向右外砍為搧。以刀口向上為撩。彼器向我身下紮刺,以刀背垂直向外攔當為提(註3)。彼器向我上中砍紮,以刀刃向上肘腕迎敵為托。開磕敵器,向裏深磕為老;在尖稍為嫩。敵器已到,我磕托稍慢為遲。敵器未到,我器先迎為急。俟其有隙,吾即得之為等。
註1:邪。斜。
註2:唐豪認為這個砍字訣應該是原文疏漏,所以十三法應該是十四法,但是筆者的朋友認為,偏邪為砍,向右外砍為搧,應該是一組說明,先講了砍實際上是為了說明後面的搧。所以仍然是十三法。我個人認為這個講法合理。
註3:提。用手懸空拿著;從下往上移。
翻譯
十三法
總共有劈、打、磕、紮、搧、提、托、老、嫩、遲、急、等。
劈:從上方往斜下,用刀背向右打擊對方的武器叫做劈。
打:水平橫向打擊對方武器就做打。
磕:刀尖向上,往左右方用刀背打開對方的武器叫做磕。
紮:把刀像槍一下戳刺叫做紮。
搧:斜向揮舞刀刃叫做砍,向右外側砍叫做搧。
撩:刀口向上揮刀叫做撩。
提:對方的武器向我下半身做刺擊,我把刀垂直提起,用刀背把對方的武器網外攔出去叫做提。
托:對方的武器像我上段或中段做劈砍或是紮刺,我將刀口托向上去迎擊對方的前手臂叫做托。
老:使用磕法打開對方武器的時候,接觸點靠近握把了叫做老。
嫩:使用磕法打開對方武器的時候,接觸點靠近刀尖叫做嫩。
遲:對方的武器已經快要接觸到我了,我發動磕法或是托法的時機稍微慢一點叫做遲。
急:對方的武器距我還有點距離,我提前攔截對方的武器叫做急。
等:耐心等候對方露出破綻,我一擊命中叫做等。
這一篇相當的白話,再翻譯成白話好像有點多餘,不過我還是簡單白話翻譯了一下。
接著依照十三法各別的功能以表格大致整理,總共可以分成五大類,分別是:開器-將對手武器打偏的技法、攻擊-以刀刃殺傷對手的技法、防禦-防禦或是反擊對手攻擊的招式、位置-討論與對手兵器接觸位置、時機-討論與對手兵器接觸的時間點。
開器 | 劈 | 自上邪對下,以刀背向右擊敵器為劈。 |
打 | 橫擊敵器為打。 | |
磕 | 刀尖向上,左右以刀背開器為磕。 | |
攻擊 | 紮 | 刀以槍用為紮。 |
搧 | 偏邪用為砍。向右外砍為搧。 | |
撩 | 以刀口向上為撩。 | |
防禦 | 提 | 彼器向我身下紮刺,以刀背垂直向外攔當為提。 |
托 | 彼器向我上中砍紮,以刀刃向上肘腕迎敵為托。 | |
位置 | 老 | 開磕敵器,向裏深磕為老。 |
嫩 | 開磕敵器,在尖稍為嫩。 | |
時機 | 遲 | 敵器已到,我磕托稍慢為遲。 |
急 | 敵器未到,我器先迎為急。 | |
等 | 俟其有隙,吾即得之為等。 |
以上是十三法的整理,大部分都蠻清楚明白的。
在開器的劈、打、磕三法和防禦部分的提法可以發現,王餘右只要會跟對方兵器有直接碰觸的部分他都主張以刀背接觸。想必是為了確保刃口在戰鬥過程中能盡量保持完整。
這種以刀背接敵的做法我認為是太極連環刀相當具有特色的一個重點。
相類似的以刀背磕碰對手兵刃的技法在程沖斗的單刀法選中也有出現,他稱為刀背格鐵勢。
關於這招,程沖斗原文是這樣描寫“刀口薄始利。如遇彼用鐵丫、鐵耙,重器之類,若將刀口砍格,則刀口必傷,何以殺敵?故用刀背,以勢中之法,擊格為妙。”
因為擔心自己的刀口跟對手的重兵器硬碰導致刃口損傷,所以他建議大家這種時候改用刀背施展技法,以保持刃口完整。
可見保護刃口是刀劍類技法一個必須考量的關鍵。
(刀背格鐵勢)
攻擊類的動作中,紮刺的動作依照後續的章節來看,主要是以刀刃朝左右的水平方式來做刺擊。
搧的部分比較麻煩,看描述應該是跟砍相類似的動作,然而到底跟砍有什麼不一樣說明的並不清楚。從後文的套路招式中有找到兩式左斜大搧、右斜大搧,從這兩招的存在可以明白,搧跟砍的差別並不在於揮刀的方向,左跟右都能搧。如此一來比較可能的差別就是動作幅度或是發動方式上有不同之處。筆者個人認為搧是更往身體側面的角度去砍的動作,砍可能是在面前,搧則是攻擊在身體左右側的對手,比如雙方錯身而過時使用的砍法。
撩跟托則要一起談。動作從描述來看,都是刀口朝上的動作不過動作形式上還是有所差異。依照教育部的字典撩的意思是提、掀、揭,總之是向上打開的動作;而托是,用手掌承舉。所以撩是主動把刀往上甩上去的攻擊方式,托則是主要針對對方由上而下的攻擊以刀刃由下往上反向托住對方的手的動作。在應用的形態和時機上略有差異。
老、嫩,屬於接刀位置的問題。依照接刀的位置,雙方的距離和承受的力量會有明顯差異,後續可以銜接的變化也會理所當然的不同。
遲、急、等,乍看之下這三法除了等很明顯是等待破綻以殺敵的心法以外,遲跟急正常邏輯來說應該都是接刀時機不正確的毛病。然而既然寫在法而不是寫成病,理所當然要有正面的含義才對。筆者苦思許久之後想到的理由是,急就是截法,要在對方招式發出之前提前將對方的攻擊攔截掉;遲,則與之相反,是要在對方的招式發出後稍微慢一點,直到對方的攻擊已經超過了可以收招、變招的時間點之後才做處理。如此急跟遲都是可以用以破壞對方節奏的技巧。
下圖是19世紀的軍刀教練Alfred Hutton所編寫的軍刀教材其中兩張防禦動作的素描圖樣。
而這兩張圖畫所防禦的位置也是來自下方左右兩個角度的撩刀,正好可以跟提做相對應的參考。
提字訣的參考圖樣
以下是筆者自己依照原文嘗試演練的十三法影片,僅供參考。
(影片其實也是我第一次實作,不是很熟練,請多多包涵)
仔細看過之後會發現,十三法雖然內容很豐富,但是並不是真正的基本攻擊動作。
原文裡面並沒有記錄基本攻擊的練習方式,然而仔細閱讀對練招法的部分,會發現在第一段的六路刀母的客的部分,也就是餵招的人,剛好包含了經典的米字型攻擊角度。
將客發刀的部分整理如下:
第一刀:客發刀取主頂門。
第二刀:客發刀取主肩甲。
第三刀:客發刀取主腰。
第四刀:客從右腳下刀口向上取主腹。
第五刀:客伸刀平刺主腰腹。
第六刀:客自鞘內發刀取主。
武術對練,餵招的人並不單純只是為了要被打敗,餵招的人也在練習技法,而且通常餵招的人餵招的方式也是用門內的招式在做餵招。由這個邏輯可以推測,太極連環刀的基本攻擊角度正如下圖的威魯特人身上的箭頭所示,此外再額外加上一個拔刀術。
米字法
(請威魯特人來負責展示被砍的部位)
如此就整理完了太極連環刀的基本刀路了,總共有基本刀七個角度加上刺擊和一個拔刀術,另有進階的十三字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