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例的大合照,曝光嚴重啊......)
這週六(8/22)參加了由世武驥彈運動團的螳螂散手鄭庭興教練主講,中華傳武總合技擊聯合總會主辦的講座“靶具認識及基礎引靶技術講座”。
鄭教練大學的時候在武壇系統的社團學習螳螂拳,畢業後則投入拳擊和踢拳的領域,也取得拳擊和國術的教練執照。在多年的心得累積後,發現傳統螳螂拳有很多技法和觀念與搏擊其實有相通,於是帶著現代武術的心得重新回頭以現代的方式來指導學員螳螂拳的技法。
如此一個由傳武走向現代,又從現代走回傳武的教練,正是最適合向傳武人分享如何結合“現代訓練”與“傳統技術”的人。
這次的講習在神拳阿凱的全館舉行,講座內容重點放在靶具的運用上,主要重點是手靶和泰式踢靶。
課程從最基本的靶具的介紹開始。不同類型的手靶的弧度、厚度和大小,分別適合不同的練習模式。戴拳擊手套可能適合比較彎曲的手靶、小而扁的手靶可能更適合露指手套或是裸拳,踢靶同樣如此。針對性的選用適當的靶具才能更好的發揮靶具的效果。
接著是關於如何正確引靶。拿持靶具的位置時要細心的為練習出招的同學做考量,要兼顧正確的打擊位置、給予適當的力量反饋還有用指令與動作引導對方做出正確的反應、移動和節奏。看起來只是單純的拿好拳靶給對方痛快的打,實際上卻充滿了對於對方的觀察和體貼。持靶人不單單是一個會移動的沙包,還能夠在過程中學習到如何觀察,這點是我事前完全沒有想過的事情。
鄭教練在指導引靶的過程中不斷提醒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教練和選手不是消耗品”。正確使用靶具其中一環就是持靶人如何一方面讓對方盡情發揮,還要能保護好自己不受傷害。
這讓我想到傳武在打擊訓練的困境。過去由於訓練器具欠缺,如果國術愛好者希望進行關於對打的練習,那譨做的選擇不是“打”就是“演”。
要學一個招式,可能是老師真的出招打你,或是你跟師兄弟互相對打。美其名是用身體學習,然而難免互有損傷。過去很多對於對打有興趣的同學常常都克服不了這一關。因為對於新手來說,傷痛真的很不愉快而望之卻步。即使是老手,也很難避免因為傷痛打出火氣。
如果想要避免傷痛,另一個辦法就只能用“演的”。一方餵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傻拳,另一方則用脫離現實的招式來破解。雙方失去在練習中模擬實戰的意義,而陷入一種過度美好的幻想之中。這種練法往往在遇到殘酷現實的時候一觸及潰。這類的人在網路上也是多不勝數,有些人對傳武失望透頂,更有甚者從此轉為傳武黑。
適當的運用靶具,持靶人和練習方就可以突破這樣的困境。持靶人可以是狀況給予指示和回饋,而練習方則能夠放膽發出力量和速度,盡情的練習技法。雙方都能安全而擬真的進行練習。
在這樣一餵一攻的過程中雙方都能夠得到提升和成長,正是所謂“自他共榮”的理想。傳武的理想境界,反而在這種互動下能更明顯的呈現,我個人其實也覺得有點諷刺。
在課程中,由於鄭教練現在是指導螳螂散手的教練。所以他示範了如何以手靶指導一位學員練習他不曾練習過的螳螂拳斜崩捶。藉此來向我們分享如何運用手靶設計適合傳武的練習組合。
這位學員在幾輪的練習中很明顯從一開始的陌生,不確定攻擊部位、攻擊時機和如何發力,透過一邊在拳靶上試誤,一邊接受鄭教練的修正,很快就能打出像樣的力量了。如果是以傳統的單招演練,反覆對著空氣揮拳的練習方式,以我個人經驗來說,即使是這位有底子的同學大概也要一兩週才能練出像樣的威力。
這一幕雖然理所當然,但是對我來說還是有點小衝擊。證明了正確運用訓練器材是可以很高效的改善傳統武術學習時間漫長的問題。
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課程。我們現在已經擁有了前人所沒有的各種方便器材,比如:各式靶具、手機錄影拍照或是各種護具,我們要做得不應該是去排斥這些東西,而是應該學習如何正確運用他們來更好的提升自己。就像鄭教練下課前說得 “現代的傳武人應該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腳踩在祖師爺的肩上上,另一腳踩在其他現代的成就上。” 傳承傳統武術不見得就一定要一成不變的維持古老的練習方式,運用現代工具讓千年傳統有全新體驗才是我們將來要努力提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