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拿下了雙手刀第四名、單手劍第三名的成績,感動!)
上週日久違了的參加了台灣武術世界盃的兵擊比賽。在經歷了漫長疫情的折磨之後,終於又可以興高采烈地去參加比賽了。
由於今年我在家裡整理了一間練功房,於是我大概從賽前一個月左右開始,就幾乎每天下班之後會去做30~60分鐘的備賽練習。
最開始只是單純的每天練習合氣劍或者單手刀,到比賽前兩週開始不再隨意的練習,而是個別設定了一兩個要精練的技術來加強練習。
最後一週開始穿戴護具練習,適應穿戴護具比賽時的不適。
雖然只是自己設想的備賽步驟,而且也沒有陪我練習的夥伴做對練,但是這次比賽的成績還是證明了有準備比沒準備好。
這次比賽我設定得戰術是提高刺擊在攻擊中的比例。我認為只有用足夠有嚇阻力的刺擊來嚇阻對手,才能讓劈砍有更好的發揮效果。
所以雙手刀的部分我加強練習的是合氣劍的素振六、素振七,都是劈砍緊接著刺擊,刺擊之後又連結劈砍的招式。
單手劍的部分,由於我主要練刀法,所以我設想的是用刀法的劈砍連結刺擊來假裝是劍術。所以我主要練習的是猛虎驅羊的變勢,左右兩個斜劈之後緊接著一個長刺擊。另外就是在FB上跟網友討論之後,決定趁這次大賽來實驗的提膝刺劍,這是在最後一週才加入的練習。
在備賽期間因為我有在FB的限動PO每天練習內容的習慣,也有朋友會對我備賽的內容給予相關的建議,都很有幫助,非常感謝大家。
以比賽當天的表現來看,練習的成果都有表現出來。尤其是提膝刺劍真的是大成功。根本無法相信一切能順利到這種地步。
(雙手刀比賽)
比賽當天,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緊張。過去沒有為了比賽這麼認真準備的經驗,往往都是抱著輸了也是天經地義的心情參加比賽。這次認真的準備了一個月,得失心變得非常的重,很擔心比賽的時候表現不如預期,如果跟以前一樣被打爆,那我這陣子是在忙什麼?
幸好早上雙手刀預賽四場都順利取得勝利,以完美的勝率打出劍池。在打贏第一場比賽的時候心中還有點忐忑,會不會是因為對手是熟人所以贏了?或者只是運氣好?下一場也能順利嗎?
直到第二勝順利入袋,心裡的焦慮轉為對自己的肯定和亢奮,有一種越打越順手的感覺。
最後的五強循環賽,對手們的實力暴增。感受到壓力的我再一次因為得失心而變得過度保守,錯失了奪取另一勝的機會,最後以一勝三敗的比分只得到第四名。
因為有盡力做準備,反而感受到壓力,隨著比賽進行壓力忽而消失,忽而又排山倒海而來,這種精神上的變化是此前不曾體驗過的。對我來說是非常難得的體驗。
(主辦賽事的古老師頒發第四名獎狀給我)
下午的單手劍比賽,我只能說籤運好的出奇。
單手劍劍池有三組,一組五個人,我那組的五人居然有三個因故棄賽......所以我跟對手無論勝敗都會晉級。於是在這場比較無壓力的比賽中,我嘗試使用了提膝刺劍的技法。
賽前我在家裡研究過,提膝刺劍雖然只走兩大步,實際上攻擊距離至少在三大步以上。
開賽後,我發現對手與我稍微拉開距離想要先試探我的打法。於是我決定趁著對手還不了解我,第一劍就奇襲!我立刻再退一步與對手拉開兩大步的距離,提膝預備時,可以感覺到對手瞬間有點茫然,這時我立刻邁步前衝,不意外的對手完全沒料到這招的射程這麼長,被我扎扎實實的刺了一劍。這種招式或許就是所謂的初見殺!
在最後的加時賽,我又再一次用了提膝刺劍拿下致勝分。這場比賽我總共用了兩次提膝刺劍得分。
其實正常來說我也不認為這個招式是這樣運用的,但是在比賽中這種用法確實可以收到奇襲的效果。給這個招式的用法增添了另一種可能。
晉級之後的晉級賽,再一次遇到對手的腳不舒服,只跟我打了幾回合後就因傷棄賽。連我都不知道要怎麼解釋自己的好運氣......總之就這樣進入了前三強。
(單手劍比賽)
在前三強的比賽中,兩位對手都是練習擊劍底子的選手,我毫無懸念的被徹底地打敗,最終取得第三名。面對擊劍快速的節奏,雖然我一直嘗試要跟上節奏或者改變節奏,但是兩個選手的經驗都比我豐富的多,我很難把比賽步調控制到我熟悉的節奏。被狠狠的打敗之後,意外的是心裡沒有生氣失望,反而是看到原來還能練出這樣的技術的興奮。雖然以練習量和練習型態來說,都註定我不可能達到他們的水準,但是看到值得加強的面向心中反而充滿了對日後的練習方式的各種想像。
總之這次比賽不只收穫了獎狀獎牌,還收穫了滿滿的心得,值得花一段時間反覆咀嚼體會。
(與古老師和冠亞軍兩位選手的合影)
最後是兩段先整理出來的心得,一個是關於合氣道 “不折的手” 和這次比賽讓我重新認識了劍法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
首先是關於合氣道的體會。
合氣道有所謂 "不折的手",多數是形容在體術中施技方的雙手肩肘有強大的支撐力或伸展,能維持自己雙手的結構,不被對手的壓力壓垮。
雖然知道有這個觀念存在,但是怎麼練出這種 "手" 大部分書籍沒有解釋,實用上在徒手打鬥有什麼用處,作者通常也是語帶保留。
這次在雙手刀比賽中,我得到關於 "不折的手" 的一些啟發。
在岩間神信合氣道的合氣劍中,對基本直劈的要求有幾點:
1. 劈刀時雙手手肘盡量不要彎曲,雙手一定要保持向外延伸的力量。
2. 重心前七後三
3. 踏步跟劈刀同時
我認為其中第一點就是養成 "不折的手" 的方法。
藉由揮刀來養成雙手有向外支撐的力量,在遇到對方用力抵抗時雙手結構才不會崩塌。
當雙手有了足夠的支撐力,透過手肘跟肩膀的結構,刀跟身體是連結在一起的。這時候前壓的重心和劈刀踏步都能夠將體重過度到刀身上,讓刀上可以生出強大的壓力。這也是週日比賽中少有人能在抵刀對抗時反壓我的原因,畢竟我是用在場數一數二的體重在壓制他們......
我認為這也是我比了一天的比賽,卻沒有明顯感覺到雙手疲勞的原因。因為我揮刀的力量不完全來自於手臂。
此外,當我的架勢不會因為對方的力量崩潰時,等於只要兩刀接觸我就有一道厚實的城牆,可以給予我走位變招的空間和時間。這也是不折的手(刀) 給予我的保護。
總結不折的手在兵器技擊上的功能如下:
1. 給予上身能抵抗對手力量的結構,得到攻防時的安全空間和變招時間。
2. 統合上身為一體,讓身體重心移動的位能可以過度到劍身上。
至於練法。其實很單純,就是用正確的揮刀方式日復一日一刀一刀的慢慢揮,積累正確的手感和力量。
(在雙方互抵的時候不折的手會很明顯,這是不是也很像一教的動作?)
然後是這次比賽中重新認識了劍作為武器的價值。
以往有人說,"劍退出戰場是因為實用性不足。"
但是即使劍不再作為軍隊裝備,劍的形制仍然在演進,劍法仍舊在傳承。難道只是因為中國人就是喜歡拿著劍裝模作樣嗎?
這次單手劍比賽讓我對劍(不論中國劍或是擊劍)的實戰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
原本我很想用平常練習的刀法搭配刺擊來參加比賽,但是一進入比賽很快我就發現以刀對劍有一些困難必須克服,而我賽前並沒有足夠的理解。
首先刺擊的距離比劈砍的距離遠不少,在我進入能有效砍人的距離前,我會先進入對方刺擊的範圍。
刺擊發動的前兆小,往往單純前進的步伐會幾乎毫無預兆的變成突刺,相對的劈砍前必須把刀提起來就顯得破綻巨大。
這兩點導致我後來不太敢用劈砍的招式,只能用沒怎麼練得刺擊對抗刺擊。
在雙方都手持單手兵器單挑的情況下,劍的速度跟攻擊距離是非常恐怖的,絕對不是什麼沒有實戰性的裝飾品。
或許過去劍不好練的原因在於缺乏適當的練習器械時,以刺擊為主的劍一般人會很難安全的練習,導致傳承困難吧?
總之這次比賽讓我重新認識了劍做為防身決鬥兵器的價值。
劍絕對不是單純因為文化價值而一直被練習,是因為在短兵他有難以撼動的實用性。
然後是賽後反省可以加強的方向:
- 距離感的把控:這次被高手利用距離控制徹底電爆。終於認識到什麼叫做距離感了,太神了。必須設計一些練習方式來加強距離感,希望能學會一點點皮毛也好。
- 刺擊和劈砍的連結:事後觀看影片發現想要作為佯攻引誘的刺擊都做得太假了,沒有足夠誘發反應的威脅。刺擊也經常變成單發的萬歲衝鋒,與劈砍的連結表現不如預期。要再加強。首先從把佯刺做得更逼真開始。
- 對單手刀的信心:這次在單手劍比賽被逼到不敢使用刀法,著實太丟臉,枉費我研究了兩年的刀法。要藉由練習和實作來加強對技法的信心,不能再一次被打到連自己長期練習的招式都不敢拿出來用!
這次的比賽不管是賽前的準備、賽中的情緒體驗和賽後反覆咀嚼得出的心得都給我很多的啟發。真的是比賽一次,勝過練習好幾年。然而也不能單純只有不斷的比賽、對打,得到收穫之後還必須回歸正常的練習把這些心得吸收內化,才能得到真正的進步。
希望下一次兵器比賽能夠有新的進步,把這次賽後的心得展現出來。我自己已經開始期待了!
另外一定要感謝老婆和兒子這次陪我參加比賽,幫我做了一整天的啦啦隊。沒有他們的鼓勵,我想表現可能要差一大截。謝謝老婆!謝謝兒子!
(謝謝老婆跟寶貝!)
以下是這次比賽的影片剪輯:
(預覽圖是兒子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