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551028795_ab7f99c27b_c.jpg(手手)

縱鶴拳練這麼久,有一個問題其實從學拳的第一天就困擾著我。
為什麼縱鶴拳要練雙手同出?
關於這個問題,通常能夠得到的答案都是“這是為了練功”。但是是練什麼功?打人的時候又要怎麼打呢?單手出招?還是用雙手?
這個問題直到最近我才從各方搜集的資料中整理出一些想法,下面我嘗試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看看:

  1. 訓練目的
  2. 正身發力結構
  3. 不區分主副手

1. 訓練目的
縱鶴拳採用的發力方式有幾種解釋方式,但是不論是開闔發力、重心浮沉或是縱身發力,基本上都是垂直方向的縱向發力。即使是所謂狗浚身的駿身發力,也是渾身快速地抖顫一下。總而言之,縱鶴拳不採用蹬腿轉腰來作為主要的發力方式。
然而這種發力方式在初學階段如果以單手做練習,不管是為了打得更遠或是打得更猛,大部分人都會本能的出現轉動腰部的動作,久而久之可能會忽略掉對重心起落的體會。
為了能夠養成這樣縱向發力的習慣,縱鶴拳在初學階段以雙手同出的方式限制了練習者的腰部轉動。只要想確保雙手平行,基本上就不可能做出多餘的轉腰動作。
藉此讓學員能專注體會如何把縱身力送腿部送達拳掌。
直到中後段的套路中,學生正身發力的習慣應該已經養成了,才開始逐漸出現長短肢或是單手偏身擊出的招式,比如長肢彈手、木肢劈砍或是弓箭手。

2. 正身發力結構

延續上面的正身發力。我們先看一下這段龐超老師的影片:

影片中老龐老師提出了“斜著練,正著用”的觀念。
他認為八卦掌、形意拳太極拳,雖然練習時都是側身練習,但是側身的目的是為了掩護身體中線的弱點而不是以側身做發力打擊敵人。
交戰時身形會在接手瞬間由斜轉正,藉以帶偏對手然後用正身結構發力轟擊對手的側面。
縱鶴拳的技擊概念跟上面提到的方式雷同,只是縱鶴拳是直接練習正身發力。調動對手偏轉的手法、左右斜行走位的步法,在縱鶴拳都是拆開獨立練習,最後才像積木一樣整合在一起做運用。
縱鶴拳應用時同樣是接手瞬間用手法(掛肢、接肢、圓手...等)和走位(過門、撤馬、斜馬...等)帶動對手偏轉,近距離縱身發力雙手同出以正打斜。這樣的模式在縱鶴拳的練習中就體現成左右走位練習和雙手同出的發力方式。

3. 不區分主副手

講完發力,接下來我們從技擊手法的層面來做討論。
先讓我們抽離開中國武術的範疇。看看下面的影片,了解一下17世紀末的英國拳擊大師Mendoza的拳擊技術。

依照影片中老師的介紹,Mendoza的拳擊架勢有以下幾個特點:

  • 正面對敵
  • 雙腳平行朝向前方
  • 兩手護肋護下顎,雙手靠近。
  • 不區分主副手功能,攻擊時以雙手輪流連環擊出輔以重心移動增加攻擊的質量

這種打法跟現在主流的搏擊風格不太一樣。這些描述如果不說是拳擊的話,會不會感覺很像南拳,尤其是詠春拳系統的風格?
縱鶴拳的近身戰鬥風格也是依循類似的原則。
戰鬥時沒有明顯的主副手之分,對雙手最類似主副手的描述僅有一句“父子相隨”。然而這句話與其解釋成主副手區分,不如說是近一步要求雙手之間的距離不要相隔太遠,以便快速的變換兩手的攻防職能。
因此雙手同出的練習方式,能確保雙手得到彼此相當的力量和熟練度,以便在戰鬥中可以隨時切換攻防。
事實上,在鶴拳拳詩的論立身腳馬子午節門功夫分第二中就有這樣的描述:
外節平直,內節無用力。力存在肩井,單留後用,或去入橫直,見勢應用。此手法能為,肢手勢得之。
技擊時其實可以單手留在後面見勢應用,能隨機應變才算是學到肢手運用的奧妙。

綜合上面幾點,對於縱鶴拳雙手同出的練習方式或許可以這樣去總結。:
由於縱鶴拳的發力方式主要是縱向的縱身發力,為了在初學階段確保學生不會過度轉腰,因此採用雙手同出的練習方式。
技擊時不管是正身發力或是不分主副手的攻防方式則需要雙手的平衡協調,雙手同出也是與之對應的練習方式。

以上是我目前對縱鶴拳為什麼會大量練習雙手同出的一些想法。僅供參考。
其實南派中不只縱鶴拳會這樣雙手同時擊出,很多門派都會做這樣的練習,但是沒練過的門派我也不敢多說。所以全文我只提縱鶴拳。
Mendoza的拳擊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部落格中西學為用的分類中,有一系列連載中的拳擊的藝術。內容就是Mendoza拳擊著作的英翻中。
想了解南派拳術怎麼用手法誘敵追擊的話可以參考這篇 中起拐斗-古譜上的組合拳打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二刀流 的頭像
    二刀流

    二刀流的刀鞘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