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jpg(快要找不到好看的白鶴的圖了)

在鶴拳中,三戰被定位為拳母。

水肢先按下不表,這次我想聊聊三戰作為縱鶴拳的拳母到底在練什麼?

以下單純分享我自己練縱鶴三戰的心得感想。各門各派的三戰差異太大,我不敢一概而論。這個心得也是我自己個人的體會,並不是算是什麼代表性的定論。(疫苗打再多都不夠......很怕被噹)

 

在談三戰之前,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是拳母?”

依照我最常查閱的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母” 這個字除了母親以外還有兩個定義:

  • 能有所滋衍的事物。如:字母
  • 根源、根本。如:失敗為成功之母

1652537964423.jpg

這兩個定義都很好的解釋了拳母的意思。

也就是說三戰如果被稱為拳母,那麼三戰就是整個縱鶴拳的根源、根本,由此衍生出縱鶴拳的整個體系。

 

那麼三戰中是什麼元素貫通了整個縱鶴拳呢?

我目前認為有兩點很重要:

  • 基本身形結構

這一點我在龐超老師講解的混圓樁與形意拳得到莫大的啟發。

在龐老師的分析中,看起來毫無實際用處的混圓樁其實是整個形意拳的關鍵。透過身體各種角度的轉動,高低的調整,形意拳中大部分的勢子都可以從混圓樁中變化出來。

同樣的道理在縱鶴的三戰也適用。

三戰中的出陰手、出陽手,開掌就是水火肢、扣指就是金肢。

558722.jpg

而練習吞吐浮沉的定式,如果張開手掌、擰腰吸胯,往橫一抹就是圓手;握拳擰腰就是土肢出拳;吸胯擰腰、一手收一手推,就是撈手圓化。

558720_0.jpg

縱鶴拳的身形腳步比起形意拳是更加的單純,大部分的招式都是維持著出馬的步型,只有上身手的外型有明顯差異。

藉由三戰的練習,在身上建立良好的骨架結構,養成雙手父子相隨連動的習慣,之後不管什麼招式幾乎都可以是三戰定式不同角度的變型。千變萬化不離其宗。

 

  • 吞吐浮沉

吞吐浮沉在三戰中是一個明顯的重點項目,套路中把它拆解成四個動作去做。實際上吞吐浮沉就是一個從吞化力量到發力的立圓滾動過程。三戰套路把他誇張化來讓學生更容易體會轉折的每一個階段。其實吞吐浮沉既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循環,也可以是四個獨立的訣,而且不止身體有吞吐浮沉,肩肘也能吞吐浮沉,最後更能體會到在鶴拳的每個動作中都有吞浮吐沉在運轉。

關於吞吐浮沉,內涵很深,日後可能還得專門做文章討論才能講清楚。

 

綜合以上兩點來說,縱鶴三戰就是在精煉一個人的身體架構和力量運作的習慣。

也為了讓學生能夠專注在這兩個重點上,所以這個套路中幾乎沒有能夠實戰應用的招式。他的重點就在反覆磨練吞吐浮沉的立圓運作,然後在定式站樁實則要為其他的招式打下穩固的基礎,仔細雕琢身型結構。

所謂“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縱鶴的三戰拳母和五行手就像是注音符號一樣,每一個聲母韻母個別去讀、去念毫無意義,但是當他們搭配在一起,就能發出各種聲音,組合出各種意義甚至讓我能打出這樣一篇文章。

 

當然,縱鶴三戰還有很多內涵,比如開闔、氣功、大小周天......等等,還有很多要學要領悟的。以上這兩點只是我個人目前最有感受的,或許過段時間還要再寫一篇新的 “縱鶴拳三戰在練什麼?” 那表示到時候我又有新的進步了,希望那一天不會太遠。

 

最後既然講縱鶴拳三戰,那一定要看的就是林英明宗師的示範。

arrow
arrow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