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574399547-XHnOqYMVbc.jpg(順水推舟)

原文

第七刀:順水推舟

主發刀如前。客伸刀先截主腕。主忙扭臂蹲身,以刀吞口(註1)以上四五寸之間,將刀稜(註2)照敵擦之?以?。五六寸之間,扭右臂盡力磕之(註3)。刀開,即轉刀提右肘腕,復刀隨便用之。

歌曰:

截腕方法在第三,此篇何以費重談?前番大截因刀遠,小截刀來近我堪,遠近不分難作用,精微備錄始無慚,細參奧妙方能勝,莫放粗心一勇男。

註1:吞口。刀劍柄、刃相連的部分。有的會裝飾成異獸吞吐刀刃的樣子,稱為吞口。是為了能讓刀劍入鞘後刀身或劍身不會直接與鞘口金屬摩擦的裝置,同時兼有加大鞘口摩擦力以免刀劍脫鞘的作用。

註2:刀稜。查到兩種解釋,一種是指刀背,另一種是指刀刃次要研磨面與刀身形成之鈍角。總之一種說法是刀背,一種是刀側面。考量後文提到要磕開對手的兵器,在十三法中左右以刀背開器,所以這裡刀稜應該是指刀背。

註3:以上四五寸...盡力磕之。原文有漏字。關於這段話我有兩種想法。一種是四五寸到五六寸這兩句話是招式運作過程中雙刀接觸位置的變化,先在四五寸處擦接敵刀,在五六寸處用刀背開磕。另一種想法是在不同位置接刀時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如果在四五寸處接刀要用擦刀的方式接,在五六寸處接刀則要盡力開磕
最後考量接刀瞬間如果還要判斷接刀位置來決定處理方式似乎有點困難,最後還是傾向用第一種思路解釋。


翻譯

主跟前面用一樣的方式發刀劈砍客的頭面。
客把刀前伸搶先截擊主的持刀手手腕。
主趕忙扭轉手臂身體下蹲閃避截擊,然後用刀吞口上方四五寸,約護手上20公分左右的位置擦接敵刀,兩刀接觸點滑動到五六寸處,大約護手上25公分左右的位置時,盡力扭轉手臂磕開對方的刀。一把敵刀打開,立刻翻刀,由下往上反提對方持刀手肘腕。之後的做法隨機應變即可。

詩歌這麽唱:
截腕的方法在第三刀就講過了,為什麼在這篇又講一次?之前對方做大截是因爲敵我距離較遠,這次他用小截是近距離的手段,速度會很快。如果刀法運用時不考慮距離遠近的變化會很難發揮。各種狀況的細節差異都要完備,戰鬥時才不會出意外,仔細研究其中的差別之處方能得勝。千萬不要粗心大意只想憑著一股勇氣當個莽夫應戰。


從上面的文章可以看到,這次第七刀的順水推舟跟第三刀的巨蟒開山是成對的招式。
巨蟒開山是雙方距離稍遠,對方在我發刀時用較大的水平發刀截擊我手腕,此為大截
順水推舟則是雙方在比較近的距離對峙,主發刀攻擊的時候客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收刀再發,所以選擇直接把刀前伸以割刺的方式截擊我,此為小截
下面的影片示範我只有做客截擊我手腕外側的做法,實際上由於對手可能會穿戴護手,截擊手腕內側的動脈效果可能更好。

在對練實作的時候,磕開對手的刀後我其實很習慣的想由敵刀的上方橫砍他脖子,順水推舟卻要我往後翻刀,由下往上攻擊對手的手腕。一開始不太適應有點彆扭,試了幾次之後發現這種做法可能有兩個理由:

  1. 減少重新啟動的次數
    由於王餘右使用的刀是重刀,要維持刀身的高速就要盡量減少停刀的次數。
    在這一招設定的情況中,發刀後為了處理對手的伸刀小截,我們已經煞車一次,而開磕敵刀是一個向後向外的動作,如果接續的反擊要由對手的刀上方橫斬,就需要再煞車反向加速一次。一來一往就要重新啟動刀的加速三次。不但動作慢,對手腕也是很大的負擔。所以王餘右不這麽做,他選擇順著磕刀的動作繼續向後翻刀,然後由下往上提刀攻擊。減少一次重新啟動刀速的動作,而且這個軌跡可以給刀更長的加速距離,也符合太極連環刀一開始總論的“重刀力大,刀動力隨”
     
  2. 避免互擊
    這個部分我先說,樣本數太少,所以我不確定是不是真的有這個效果。
    當我走對方的刀上面做反擊時,面對我砍向他的刀,對手本能的會想抽刀做防禦動作。他這個抽刀的動作很容易會剛好傷到我的腋下或是側腹部,形成互擊。
    但是當我翻刀由下往上托時,對手的防禦會往下走。他如果防禦成功,我的刀會在他的刀和我的人之間,我不會被傷到。就算我的攻擊跟防禦都失敗形成互擊,我受傷的也是大腿外側,造成致命傷的可能性遠低於在軀幹的互擊。

以上是針對這一刀的一些解讀。
下面是這刀的影片示範,對手截外側還是內側的應對邏輯應該差不多,就沒有兩種都做了。
這次影片是臨時請清大國術社的劉坤岳老師協助錄製,感謝劉老師的幫忙。

 

arrow
arrow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