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7.jpg

上次寫完山猿探穴之後,原本說要給撥草尋蛇、順水提魚和山猿探穴這三招做個綜合討論。

如果有看過前面文章的話,會發現這三招其實大同小異,基本上就是纏頭刀的三種變化型。

但是這三招除了應對的招式不同以外,到底有什麼細節上的差異?這件事情我一直想不清楚,因此也就一直拖著沒有做後續的更新。

直到今年參加了輔大盃歐劍賽之後,有一些想不明白的點在反覆回想比賽時的細節才慢慢想清楚。所以多多實作交流,往往能讓很多弄不明白的問題找到突破。

下面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理解:


在山猿探穴的詩曰中是這麼說的

"前後三刀式略同,身高身矮定神功。欲知此內精微意,細玩翻刀遠近中。"

也就是說相對於之前我把猛虎驅羊蜇龍出洞分類為一組,王餘右同樣把撥草尋蛇、順水提魚和山猿探穴這三招分類為一組。

而這三刀實際上是同一招的變化,其中的差別在於身型高不同,接敵距離的不同。

 

我們先簡單依照原文中的線索來區分王餘右定義的高中低和遠中近。

在順水提魚的詩曰中有這麼一句 "刺胸刺項一般同"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大略區分為

上:胸到頭面的範圍

中:上腹部到下腹部的範圍

下:腿到腳部的範圍

 

由於手臂的活動主要是以肩膀為軸心作圓周運動。當我們確定了上中下三個攻擊部位之後,我們可以依此把對手手臂的最大伸展距離畫出一條弧線,藉此了解敵我距離。

這裡讓我們參考一下1569年一位名叫Jerónimo Sánchez de Carranza的西班牙擊劍大師在劍術手稿中的一張圖畫。

4d7d4bd03c0a2eba2b7faa859000239d.jpg

從這張圖畫我們可以看到手臂和對手之間的距離其實沿著以肩關節為圓心的圓在做圓週在變化。如此一來這三個招式中,敵我之間距離的變化應該是依序應該是:

遠:敵手刺擊我上段 P_20220627_175305_1.jpg
中:敵手刺擊我中段 P_20220627_175326_1.jpg
近:敵手撩擊我下段 P_20220627_175343_1.jpg

(照片中我示範對手的攻擊,由小黑代表被攻擊方,表示距離越來越靠近)

我們除了翻刀接敵以外,還擊的方式也有差異。
撥草尋蛇是 "自外砍敵項"順水提魚和山猿探穴則是 "自裏而外砍敵項 "翻刀自裏轉外砍敵項腹等處"
白話一下就是撥草尋蛇是從我的右上往左下砍,另外兩招則是從我的左上往右下砍

現在讓我們畫一個簡單的表格整理這三招的差異點:

 

對手攻擊部位

對手與我距離

我之還擊角度

撥草尋蛇

右上往左下

順水提魚

左上往右下

山猿探穴

左上往右下

 

了解了攻擊部位和相對距離的差異之後,我們從接刀的位置來嘗試討論看看這三招的差異。

從上面的比較,我們知道對手出手的高低和距離都有所不同。針對對手攻擊位置高低不同,我接刀的位置自然也會有相應的高低和距離變化:

上段接刀 1656334790806.jpg
中段接刀 1656334901631.jpg
下段接刀 1656334963254.jpg


參考以下三張照片會發現針對胸口以上的攻擊,我會稍微縮身下蹲,將對手的刀往頭頂左上外側推。刀上推,人下蹲,一上一下之間爭取出反擊的空間。這個做法就是“撥草尋蛇”中“蹲身自外砍敵項”的蹲身。砍的部分後面一點再討論。
相對於撥草尋蛇在上段接刀會蹲身,在“順水提魚”“山猿探穴”就沒有蹲身的動作了,因為“敵器所來甚低,蹲身恐不能躲”。
這邊這個接刀位置和是否蹲身的選擇,就是詩曰中所說的“身高身矮定神功”。

 

那麼為什麼這三刀選擇了不同的出刀角度呢?
如果依照“順水提魚”的說法,“自裏擦劈砍項者,使其不得復開門路,得之急速之故耳。”

生死存亡之際,既然由裡往外砍最快,為什麼“撥草尋蛇”要選擇“蹲身自外砍敵項”。其實這同時牽涉到接刀位置高低和距離遠近中的問題。
當我們接刀在上段時,由於接刀的位置偏高,手腕會很難做出由左上往右下的翻轉。

如果勉強要這樣翻,會有比較大的機會發生對手的武器由上往下壓住我的刀。

如果對手力大可能我無法順利翻刀出來反擊;就算對手力量小,也有可能一翻反而把原本擋在外面的刀“翻回”我自己面前。這都會造成被砍殺的危險。

這時候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稍微蹲身騰出一點空間,讓手可以繞過自己頭上,或者好像頭從右手腋下鑽過去的感覺(纏頭),讓刀繞過頭頂或腦後來到右上往左下作攻擊。

原本推擋到外側去的刀 P_20220627_175523_1.jpg
為了把自己的刀翻回左上,反而把對手的刀翻回我頭頂 P_20220627_175546_1.jpg
蹲身之後,讓刀繞過頭頂腦後,從外側砍向對手

1656334840315.jpg

(分解示範照片)


(示範影片)

這時候我們再去看看順水提魚跟山猿探穴兩招。

這兩招接刀的位置偏低,我如果要從那麼低的位置蹲身提刀,讓刀繞過自己頭頂來到右上方的位置,就顯得相當不方便,遠不如直接翻刀由裡往外砍快。

而較低的位置也允許手腕做更大角度的翻轉,不太會發生在上段時把對方的刀翻回來的狀況。

 


(示範影片)

考慮完自身的狀況。

如果從雙方的距離遠近來看,上段攻擊的距離有可能在離我最遠就發動,敵我之間可能還保留有較大的空間做走位和纏頭的動作。

但是中下段的攻擊,敵我雙方的距離一個比一個還近,最小最快的反擊動作就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這三招選擇的出刀角度,不管從對方攻擊位置的高低或是雙方之間的距離來看,都不是毫無理由的隨性設計。
確實是"前後三刀式略同,身高身矮定神功。欲知此內精微意,細玩翻刀遠近中。"

我相信繼續鑽研推敲,日後還會有2.0、3.0......版本的心得體會,以後如果還有什麼想法再慢慢分享。

arrow
arrow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