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20201009111720.jpg(吳老師的演講)

 

今天(10/9)一大早前往三重運動中心參加2020新北市國際武術高峰論壇。因為個人時間有限,所以我只聽了 IOGKF 台灣支部代表 吳孟聰老師主講的沖繩空手的過去與現在這個專題。

講座中,吳老師從空手道的歷史開始做介紹,將空手道的歷史區分成三個時段:

  1. 1850年以前:到這個時間點琉球才開始有比較詳細的文字歷史紀錄。在這時間點以前,琉球的傳統武術主要是貴族、士族或是有錢人才有機會學習,武術教師主要指導的對象也是以這些權貴對象為主。武術重點強調殺傷性的特質。
  2. 琉球王國滅亡到二戰前:過去的上層階級消亡,武術教師的教學對象轉向一般人,其中特別是日本在琉球成立的許多現代化學校。為了爭取認同,空手道各種流派開始定型,技術上隱藏了太有殺傷性的技術,加強精神和體魄上的體育價值。
  3. 二戰後到近代:由於戰爭幾乎摧毀了整個沖繩,空手道一邊重新復興,一邊也作為年輕人們的寄託。過程中慢慢完善組織化和國際推廣的步驟。

這整個過程對熟悉傳統武術近代發展的人來說,應該會感覺有很多相類似衝突、危機與轉變,不過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沖繩的空手道在國際化與系統化的方向比多數中國武術成功很多。

IMG20201009113241.jpg(吳老師示範型的拆解)

講座中,吳老師提到一些我覺得很有趣的點。

  1. 琉球武術過去是秘密傳承,很多老師的教學內容是秘密傳承。
    他們可能會在深夜才練習或是在老師自家的院子中練習。練習方式則很隨興,常常是老師說練什麼就練什麼。這一點在中國武術很多團體中直到現在也還是類似的模式。這是一種以老師個人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完整的訓練方式和教學內容只有老師才掌握。由於技術的核心和訓練體系都存在老師的腦子裡,訓練成效的落差會很大。
    現在很多老師都在嘗試將祖傳的練習內容拆解並且標準化,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空手道的做法會很有參考價值。
  2. 在流派形成前,琉球的武者常常到不同的老師門下拜師。
    直到近代因為門派的集團意識成型,這種現象才減少。這種狀況雖然不明顯,其實在國術的圈子也是如此。過去很多老師一生中都拜過許多老師,學習不同門派的技術。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劉雲樵,他除了李書文以外,丁子成、宮寶齋、李景林......等,他其實拜過很多老師。但是時間越靠近現代,各個武術門派或者團體的組織凝聚力越來越強。學習武術不再只是單單跟隨老師個人,而是加入一個團體。團體會有內部向心力的凝聚以及對外的排他性,所以到了應該比較開明的現代,反而學習很多門派的狀況變得比較少見了。
  3. 了解自己的門派定位。
    空手道的門派眾多,有擅長套路的,也有擅長格鬥比賽的。剛柔流屬於著重在傳承古法的門派。這並不代表剛柔流就反對各類比賽。他們還是會去參加比賽,但是他們明白自身門派風格不見得在比賽中能取得好成績。所以他們將比賽視為一個驗證自己技術的方式,而不是追求比賽場上的輸贏的地方。
這些空手道從追隨老師個人到形成團體;從老師的個人化指導到標準化的訓練流程,這些都是非常值得國術圈深度研究參考的。
最後在提問時間我提了兩個我一直很有興趣的問題。
  1. 空手道是如何理解套路的價值?
    老師的回答是。剛柔流空手道是以型(套路)為練習核心的門派。套路是門派技術的資料庫,所有的單式練習內容都是從型中拆解出來的個別加強。型之中的招式動作則是將多種技法外型抽象變形之後形成的動作。所以個別動作雖然會有標準用法,但是那不會是唯一的用法,越熟練鑽研套路的人會有越多不同的解讀。對於套路招式的運用,他們也存在開放的個人解讀空間,因此每個人也可能會有屬於自己個人獨創的應用方式。傳統武術對於套路到底重不重要的問題,在剛柔流身上我覺得是一種很好的解釋。
  2. 推廣過程中,為了安全性而刪改的危險技法是否會用別種方式傳承?
    老師的回答是,不會,這類危險的技法就不會放在一般的教學中了。然而跟隨老師越久,有時候老師會在談話中透漏出來。或者就是學生要自己去揣摩研究用法了。
這次的講座非常有趣。不管是在歷史文化的面向,教學模式的比較或是技法的示範,不但讓我理解了空手道,也讓我用一種不一樣的角度重新看中國武術。很有意義的一次講座。
IMG20201009115440.jpg(剛柔流靠基的練習體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二刀流 的頭像
    二刀流

    二刀流的刀鞘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