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腳虎,霸氣)
原文
三腳虎(註1)三戰
頭項起(註2),眼神貫注,兩手鳳眼對乳,兩膝虎眼(註3)對腿,腰硬叉束落,谷道口斂束,蓄在後腳。過左束右(註4),腿坐落而寸起,過右束左腿而寸起,膀胱(註5)板筋(註6)吊緊束合,步步用內運之力撞出,後腳如船底插下,前腳如蛇舌吐出,配四六之勢;前腳配四分力踏出,後腳配六分力寸起。束落則腳身腰腿手指皆隨氣吸入而沉落,出則遍身隨氣而呼出,其勢如虎屈伸之狀,雄健難當,蓄如貓之狀,安靜沉固。
註1:三腳虎。依照內文推測應該是前腳微虛,所以叫三腳虎。
註2:頭項起。頭項起或是頭頂起,似乎都通順。
註3:虎眼。應該是膝蓋彎。
註4:束。依照前後文,是蓄力的意思。
註5:膀胱。指小腹。
註6:板筋。背後大筋。
翻譯
三腳虎三戰
頭頸向上頂起,雙眼要全神貫注,雙拳鳳眼舉到乳頭高,雙腿膝蓋彎跟雙腳朝向同一方向。腰要有力並向下插落與頭頂向上的力形成對稱拉撐。臀部不要往後翹,提肛微收。
力量要蓄在後腳。要出左腳就蓄力右腿,腿向下坐之後瞬間發力,出右腳反之亦然。
小腹和背後大筋要連結有力,讓軀幹穩固,不可以鬆懈軟爛。
每一步走動都要內運身體結構,帶有衝撞之力。後腳要重心落下,就像船底吃在水下一樣,前腳則要像蛇的舌頭吐出一樣有試探之意。
雙腳重心分佈前四後六,前腳用四分力踏出,後腳六分力發起。
蓄力下沉則腳身腰腿手指都配合呼吸一起下沉,發力則配合呼氣全身一齊發出。這個動態就像猛虎屈身撲出一樣,勢不可擋;含蓄時則要像貓一樣,安靜沉穩。
鶴拳拳詩譯完之後,我就開始看其他鶴拳的拳經。
最近在桃源拳術中發現一段三腳虎三戰很有意思,恰恰可以補充之前在站要有站相?-白鶴先師組傳真法-招陽裡面所欠缺的身體姿勢細節的描述。
在這一段裡面可以看到的敘述重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 身體端正,頭頂和腰要上下對拉
- 雙拳鳳眼對乳
- 重心前四後六,動步要帶撞力
看得出來這是很標準的技擊架式,姿勢跟現代散打、拳擊的抱架差距不大,只是雙手放得低一點,但是也不會特別過分沒有攻防作用。
而且這個姿勢跟拳經拳法備要記載的站步式也是相當類似,所以讓我們再看一次站步式的圖畫。
(拳經拳法備要的站步式)
所以以後練傳武的朋友不用再對自己舉起雙拳做預備式覺得不好意思,好像抄襲搏擊一樣;而不練傳武的朋友也不要再奚落為什麼傳武打鬥不擺一些漂亮的亮相了,因為傳武打鬥的預備本來就是擺一般搏擊姿勢。人就是長這樣,合理的動作其實不會差太多。大家可以安心使用了。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