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四大天王)
當時想要比較不同拳術對於身體結構是不是有統一的原則所以寫得比較文。
以前是用"四大內家名拳"這樣的字眼,後來引來一些批評,這次就順便把它改掉,以求客觀。
[2008/7/12]
四種拳術之身體結構要求比較
四種拳術,主要只針對影響力及知名度來作挑選。
我所挑選的四種拳術分別是: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和鶴拳。
以下由於各家的分類粗細有異,或者是會擺在一起討論的部位不太一樣,為了方便起見,我將身體簡單區分為:
1. 頭頸部(脖子以上)
2. 手部(兩肩以下直到手掌)
3. 軀幹(胸部到腹腔)
4. 腰胯以下(腰胯、尾閭直到腳掌)
形意拳部分採用<形意拳二十四要>
八卦掌部份採用<八卦練功八法>收錄於<逝去的武林>還有<周天奇術>逸文出版
太極拳部份採用<太極身法十要>收錄於<太極拳譜>大展出版
鶴拳部份採用<白鶴先師祖傳真法>逸文出版
每個拳種的的身法要求前面會打上拳種的名稱,最後面會打上出處。
1. 頭頸部
形意拳:頭上頂,有沖天之雄;舌上頂,有吼獅吞象容。頸挺則精氣實頂。<形意拳二十四要>
八卦掌:乾為頭,頭頸正直,下頜回收,頭頂懸。離為目,眼要平視,視而 不見。坎為耳,耳要閉,充耳不聞。兌為口,抿唇閉口,舌頂上齶。 <八卦練功八法>頭要頂,頸要豎,目要睹,口要閉,舌要頂,齒要扣<周天奇術>
太極拳:虛靈頂勁<太極身法十要>
鶴拳:論其用勢出力,頭項頂正,龍骨(脊椎)要提。<白鶴先師祖傳真法>
2. 手部
形意拳:肩扣,則氣力到肘;肩垂則肩能摧肘;兩肘抱肋,出入不亂;肘垂則肘能摧手;兩肱宜曲,曲則力富;手腕宜曲,曲則力厚;手外頂,有推山之功;手足指掌扣,則周身力厚;虎口圓,則勇猛外宣。< 形意拳二十四要>
八卦掌:艮為手,雙掌直立圓對。沉肩墜肘擰臂,以使後肘對心。<八卦練功八法>肩要沉,肘要墜,臂要夾,肘要對,指要領<周天奇術>
太極拳:鬆肩墬肘;手與肩平。<太極身法十要>
鶴拳:肩胛二條筋放至腰底,心肝肺藏在,背後飯匙骨尖格沉,故云沉大椎透尾凸。<白鶴先師祖傳真法>
3. 軀幹
形意拳:脊背圓,其力摧身;前胸圓,則兩肘力全;氣垂則氣降丹田;腰挺則力達四肢;丹田抱氣,氣不外散。<形意拳二十四要>
八卦掌:坤為腹,腹要實,腰要撐。<八卦練功八法>身要柔,胸要虛,腹要實<周天奇術>
太極拳: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太極身法十要>
鶴拳:背後二條筋直放至腰底兩處,後邊迫力向前,小胸提明,氣分兩門乳邊,氣放七竅而上,故云提膀胱透咽喉。<白鶴先師祖傳真法>
4. 腰胯以下
形意拳:膝胯扣則全身氣湊;兩股宜曲,曲則力湊;膝挺則有彈力。<形意拳二十四要>
八卦掌:巽為股,臀部收斂,大腿彎曲,使身體蹲坐;提肛縮股,裹胯以使任脈下通督脈。震為足,雙足平起平落,擦地而行以接地陰之氣,並使身體平穩而利於固精。<八卦練功八法>腰要擰,跨要裹,肛要兜,膝要提,足要蹬,趾要抓,步要輕<周天奇術>
太極拳:尻道上提;尾閭中正;膝與胯平。<太極身法十要>
鶴拳:論腰之力,腰為中肢,總力收藏四配,番絞在背後,大腸急扶小腸,二條筋吞收,骨尖格沉,才會三骨串插,五肢齊出。至於腳力,前腳踏地,五趾筋吊起至後腳筋,直插至腰胯止;前腳並有分左右進退,後腳隨步而變,同樣亦有分左右進退;要進前腳之時,後腳加力三分,可保一身無虞。<白鶴先師祖傳真法>
整理這份比較,單純只是個人興趣。因為大家總是說內家拳,殊途同歸,個人理解上實際也是如此;但是,卻沒有一份比較各家身體結構要求的資料,殊感遺憾,所以斗膽自己整理一份比較,還請大家不要笑話我功夫微薄。
關於八卦掌為什麼有兩本來源,實在是因為兩份資料我都覺得很好,難以取捨之下乾脆都打上去。太極拳只有那麼幾句則是因為我手邊那本書我認為比較明確針對身體就只有這些。如果有什麼好的資料的話,也可以告訴我,有時間我會再把它整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