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仔細讀過猛虎驅羊和蟄龍出洞這兩招之後,筆者發現這兩招其實是左右對稱,講解同一個觀念的一對招法。所以決定在討論完動作細節後延伸一篇文章來談談這兩個招式所要傳達的觀念。
在進入觀念探討前,我們先從這兩招的名字來發起一些聯想。
猛虎驅羊和蟄龍出洞這兩個招式分別選了虎和龍來作為這個招式代表的動物。除了傳達猛虎驅羊連環追殺的兇悍和蟄龍出洞驚上取下的變化以外。還有一個可能是為了強調招式運用的方位。
在原文中,猛虎驅羊是客蹲身以刀背自右向左開磕主刀,而蟄龍出洞則是客蹲身以刀背自左向右開磕主刀。
也就是說,運用猛虎驅羊的時機是主的刀被拍向左側,蟄龍出洞的運用時機則是刀被拍向右側。這兩個方位如果假設主面向的方向是北方,左就是西,而右是東,也就符合了傳統上東青龍、西白虎的方位對應。在招式命名上是有左右對應的巧思。
講完名字後,我們進入正題。究竟這兩個招式分享了什麼觀念:
- 誘導
- 攻防合一


(蟄龍出洞中,客自左向右開磕主刀後客的刀離開中線暴露出頭部和軀幹)
(猛虎驅羊的第一刀攻擊後我刀被打到左側去,整個右身外側暴露)
(蟄龍出洞第一刀攻擊後我刀被拍到右側,中門大開)
在這個狀況下,由於主的刀相較於客的武器,在敵我雙方最外側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主的刀既無法攻擊也無法防禦,相反的客只要順手一揮就能重創主。
這個時候比起攻擊,最重要的是要搶在客反擊之前搶先讓刀回到中線進行防禦。
於是猛虎驅羊將刀從客的手下繞回自己身前,同時往前往外移動,搶先攻擊客的左手和軀幹。
(兵器交擊後,主第一時間將刀從對方的手下繞回中線)
(配合走位再次揮刀攻擊客的中門)
這是採用了讓刀回到身前進行防禦、移動腳步遠離攻擊,同時藉由攻敵必救的部位來打斷對手的攻擊。
蟄龍出洞則不像猛虎驅羊選擇遠離對手避開攻擊,他選擇更加貼身逼近,由客的右手下方將刀繞回中線,提刀截擊對手反擊的刀。即使沒有成功砍傷客的右手,也有很大機會能用自己的刀擋下客的反擊。
(兵器交擊後,立刻由下方把刀繞回中線,提刀反殺的同時制止了對手對我的揮刀攻擊)
這就是太極連環刀中攻防合一的概念。製造出攻擊機會的同時,必須留意自己也露出了破綻,所以緊接下來的攻擊動作必須同時具備殺傷對手和防禦對手反擊的作用。這樣的技法才能避免雙方同時中招互擊的兩敗俱傷局面。
所以猛虎驅羊跟蟄龍出洞是成對的招式,對同一套觀念做了實作上的演練示範。
在八母法的章節,提供的是各種主動出刀逼迫引誘對手露出破綻的技術。
如果將他們當作單純的單一招式來練習,就會錯過在觀念上提升的機會。後續其他的招式也是一樣的道理,重點在於招式背後沒有說出口的觀念,而不是個別單一招式運用的方式。演練招法的時候值得多多研究背後的細節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