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太極連環刀十三法的最後五法分別是 "老嫩遲急等" ,這五法並不是招式,而是距離和時機的觀念。
老- 開磕敵器,向裏深磕為老
嫩- 在尖梢為嫩
遲- 敵器已到,我磕托稍慢為遲
急- 敵器未到,我器先迎為急
等- 俟其有隙,吾即得之為等
這五法讓我困擾好幾年。
因為從字面上來看,除了等以外幾乎都可以算是失誤。
老嫩是交刀沒交在理想的位置上,太深或者太淺了。
急遲是出手的時機失誤了,太早或者太晚。
這些應該都算是 "病",怎麼會是 "法" 呢?
不過最近我有些新的想法。
對打中本來就不常見那種在最好的時機抓到最好的位置,一切都很完美的一擊。那種狀況如果出現,通常都是可以剪下來做紀念的美技。
更多時候是出手急了或者慢了、打太淺了或者深了......在最後得手的那一刀之前,其實都是這些不完美的攻防在做鋪墊。
所以為什麼 "老嫩遲急" 是法?
因為只要你知道現在是什麼狀況,接下來可以做什麼,對局勢還有掌控,那這些狀況都有法可循。
甚至你可以刻意利用 "老嫩遲急" 來去設計對手做出你要的反應。
這裡就牽涉到 "等" 了。
不管是對打剛開局或是在交劍的瞬間,能不能讓你的 "老嫩遲急" 變成最後致勝一擊的鋪墊,靠的都是 "等"。
要等到對手的反應出來(沒反應也算反應)這時候那個可以突破的 "俟其有隙" 才會出現。
也就是說 "老嫩遲急" 到底是病還是法,其實要看最後我們能不能 "等" 出那個突破口。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