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我練習的岩間神信合氣道為例。
技法的練習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個模式:
固體跟流體
- 固體
以抓握類的反制為例,所謂的固體就是受方(被施作技法的人)以一個穩定的施力去緊抓取方(施作技法的人)的手或者衣服。抓住之後受方只負責維持現在的結構站穩,其他的一概不管。取方則要依照固定的分解動作,一步一步的從走位、破勢、反摔到壓制,用像機器人一樣的分解步驟去掌握精確位置和流程。
這階段要學習承受力量、正確的破勢方式和關節控制......等等。這是學習技法的基本,也是不管練習多久都會一直做得練習。
而受方抓握的施力強度也會隨著取方的功夫深淺做相應的調整,而且正確的抓握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制服人的技巧了。取方等於是要學著在箝制的狀況下解脫並且反制對手。
所以取方受方之間是一種互動練習,不是一方完全負責被摔當靶子而已。 - 流體
這部分會比較類似一般印象中走位不受力的合氣道表演。取方在將要被抓握的瞬間做同步的移動,引導受方在無意識中重心稍微破勢,接著再以流暢的連續動作強化破勢完成技法。
這必須要在紮實的固體技法的基礎上才能進行練習。這兩個項目其實都是練習,不是說流體就是應用,只不過流體會更接近應用技法而已。
以我個人的體會,固體技法近似傳統武術所謂的 "樁功",是很重要的基本功。
直白的講,當你在施作流體技法時,如果遇到技法施作不順暢,強大的樁功(固體)可以給你硬幹的本錢。(但是硬幹是不對的)
所以從合氣道訓練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覺得
"連對方只是好好的抓住你,你都沒辦法把動作做的簡潔又有效了,為什麼要著急做連續動作?"
在這之後還有多人亂取的練習。
基礎是二至三人以固定的出招方式,比如拳、手刀或是抓握,取方則要瞬間判斷對手做了什麼,然後快速反制,並且保持移動留心其他方位的對手。
進階在亂取的對手中還會混有持長刀、短刀和棍棒的對手,受方同樣要在持續移動中快速反應對手的攻擊。
以上,其實通通都是訓練,不是應用。
合氣道在具體該怎麼應用的部分,通常講得比較少,是更偏術理研究和自我身心修行的武術。
所以應用方式通常是各自修行各自體會,不同的老師往往會給出風格迥異的解讀。
而且真正做應用的時候,視狀況和自身習武的經歷都可以自己做變化。比如對抗中我經常會在入身投裡面加上絆腿,這是我為了降低失誤率的慣性做法。
所以有時候外人在不了解其他流派的訓練體系時
看著別人的練法說 "真打哪有這樣的?"
或者看到別人在練一些更偏應用變化的東西,然後說 "這樣練沒有功底"
就容易流於表面,比較可惜。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