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練劍的朋友可能多少聽過以前的老師會說 "劍法通書法" 之類的說法。
劍法和書法都講究指掌之間微妙的施力變化還有手腕的運動發力技巧。兩者之間有可以觸類旁通的相似性。
我不會寫毛筆,應該小學畢業之後就沒寫過毛筆了。
對這種講法也是人云亦云,似懂非懂,畢竟我連硬筆字都寫得很醜。
今年過年後,也沒什麼特殊的原因,只是覺得好久沒好好的寫字了。所以決定找幾篇喜歡的拳譜刀譜手抄本,重新拿起筆一個字一個模仿前人的筆跡慢慢的抄。
寫了一陣子,雖然沒體會到刀筆之間有什麼發力的關係,但是我似乎感覺到怎麼把字寫得輕鬆好看跟怎麼把刀用得輕鬆有效之間有些相似的地方。
很久沒認真的為了學寫字,認認真真一筆一畫的把字寫端正。
手一開始會有點太用力,筆跡僵硬,也寫不出那種俐落的速度感。
有點像是初學揮刀的時候,一下一下的劈。
每一下都用了全力,每一刀也沒有差別,一樣的速度一樣的力道,每一刀都是單獨從零開始的一刀。
寫字寫了一段時間之後,開始感覺到筆畫跟筆畫之間是有關係的,每一筆的力道跟速度也有區別。
有時候這一撇要輕一點、慢一點,帶過去的筆跡剛好能很舒服的用力把下一橫一口氣拉出去。
然後筆畫跟筆畫之間,即使紙面上沒有落筆,但是提在空中那沒落下來的軌跡也同樣有輕重緩急的運動變化,為的是讓下一筆能更有效率俐落的繼續下去。
這些都好像比較熟練的刀手在流暢的運刀。
一刀跟一刀之間是有關係的,即使是不帶攻擊性的過度軌跡也是有意識的在做控制。
有的刀揮出去要輕一點,為的是給下一刀完成蓄力。
狠狠甩出去的那一刀,也不能出了之後就力氣放盡,要留一點力把刀順著軌跡再收回來,為接下來的動作做準備。
在戰鬥中,有時候則是揮出去的刀隨時可能要改變刀路,可能忽然要防禦、忽然要改變攻擊部位、或者是單純要把動作放慢,等待對手的反應。
自己的防禦格擋接到對手的力量後,怎麼一邊消化這股力量,一邊也借用這股力量甩出更有威力的反擊。反之,攻擊被對手格擋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思路。
怎麼讓這些原本預期外的刀路變化能順暢銜接,跟上面的過渡軌跡掌控是一樣的技巧。
這種刀法上的輕重緩急,對過度動作的效率控制,蓄力與釋放的掌控。
確實在大量寫字之後,能夠感受到刀法與筆法的趣味上有相通之處。
這是幾乎不再寫字,只靠鍵盤打字的現代人不太容易體會到的東西。
影片是上週健棋短兵賽的一小段剪輯,跟我的字一樣不怎麼樣,但是可以看一下一刀跟一刀之間的輕重,在過度的連接,還有格擋後的蓄力還擊。
然後拿張紙隨筆亂塗亂畫,或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相似之處。
我覺得很有意思,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