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或許曾經上陣殺敵的王餘右三兄弟就是這樣殺氣騰騰?)
太極連環刀的刀譜閱讀到這個段落,我覺得必須插入一個番外篇。我們現在對王餘右刀法的基本框架已經有個大概的了解了,但是有一個關鍵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那就是,王餘右到底用哪一種刀?
王餘右在太極連環刀全文中沒有提過他到底是用腰刀還是雙手刀,所以如果沒有先弄清楚這個問題的話,之後的討論可能會有誤解。
秉持著要找題目寫廢文......秉持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在進行後續章節的閱讀之前我決定先來討論一下王餘右到底用哪一種刀。
在談到為什麼王餘右用得到底是什麼刀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明代的雙手刀和腰刀。
- 雙手刀-主要就是苗刀、倭刀或是單刀。刀長大約在120公分到160公分不等。但是依照技法風格長度有明顯差異,比如程沖斗的單刀法選,刀長依照是否攜帶弓弩在身的裝備不同,配戴的單刀刀長在120~160公分不等。戚繼光紀效新書書中的刀長甚至達到了220公分的驚人長度。然而紀效新書中紀載的重量為二斤八兩 (約1500g) 是否屬實不太確定。
依照韋雙翎-辛酉刀法解讀一文的介紹,現存的戚家刀實物全刀刀長178公分,重4.5公斤,這個長度跟重量的比例似乎比較合理。
(網路圖片)
- 腰刀-刀種較多,主要是直背刀、柳葉刀、燕翎刀一類刀型,還有仿製日本刀的倭腰刀。刀長大約在90公分左右,武備誌記錄的重量在一斤十兩,也就是900g到1kg左右。
(網路圖片)
大蓋了解明代的刀具格式之後。可以從原文中找到以下幾個證據來佐證,太極連環刀法使用的是腰刀,也就是太極連環刀是單手刀技法。
有以下幾點:
- 刀的重量:在開篇王餘右批評過,"近人之病,多好輕刀,吾之用刀,反要其重......。"、"刀之輕者斤餘,重者三十五六兩"輕刀只有斤餘,也就是600多克,如果他批評的輕刀是雙手刀,則這種重量已經不是批評的問題了,是根本不能使用的問題。而王餘右自己主張的重刀,在雙手刀來說則又只能算是輕刀,反而也稱不上什麼重刀了。
所以重量的部分算是非常有力的證據了。 - 順膝垂執:在立步執刀式的章節中提到了王餘右的持刀方式為順膝垂執。意思是他拿刀是把刀垂在身邊的方式。假如是用苗刀或者雙手刀的話,左肩在前的前提下就很難做順膝垂執,刀勢必要拉倒更身後的位置去。而且刀不能垂,因為刀身太長,稍微下垂,刀尖就會碰到地面。這種拿法也不合理。
- 出鞘順撩:這是在太極連環刀 刀母 的行刀六路中,第一路的第一刀-出鞘順撩。這一刀簡單說就是拔刀術。如果是雙手刀的話,以明代的格式是不可能使出出鞘順撩的。程沖斗的刀法中甚至記錄了你我拔刀勢這樣的動作。在雙手刀這種長度的刀要使用出鞘順撩這樣的刀路是非常困難的。
(有點害羞的感覺)
- 飛龍劍:補遺六刀的第一刀-飛龍劍,依照筆者的推測,飛龍劍實際上是以身上佩刀做飛刀投擲的技術,請參閱前文 大俠看蕉!太極連環刀法 飛龍劍。其中,禁止投擲的時機,其中包含了馬上不發。
在馬上禁止使用飛龍劍,逆向思考一下,這其實表明你在馬上是有辦法拔刀,甚至把刀丟出去的。正因為辦得到,所以才要禁止。雙手刀在馬上是否適合揮舞我個人尚且存疑,更不要說拔刀投擲了。
以上四點都是在內文中可以找到的,太極連環刀不可能是雙手刀技法而是單手刀法的原因。
另外,基於王餘右本人的身世背景,我個人還有一個沒有根據的浪漫想像。
依照一些相關資料的記載,王餘右的父親在李自成民亂的時候曾經舉兵討伐,王餘右和哥哥弟弟一起跟著父親打仗收復雄縣、新城、容城三個縣。在清軍入關之後,王餘右的父親和大哥被捕處死,自己則和弟弟逃亡隱居。一身才學只能隱居鄉里,低調授徒,隱居四十年後大約七十歲與世長辭。關於王餘右生平的故事,我們之後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做說明(嗯?好熟悉的台詞......)
在我主觀的想像中,這樣一個身負國仇家恨的習武儒生,想必會有強烈的國族意識。倭刀,一來尺寸太長對律己甚嚴的儒生來說太不優雅,二來是源於侵略過大明的外族兵器或許他會有所排斥,而且他曾經經歷過一段逃亡江湖的日子,比起戰陣廝殺使用的雙手刀,方便隨身配戴的腰刀肯定更適合陪他行走江湖。
因此我認為王餘右在情感上會更傾向使用腰刀,對於運用腰刀戰鬥的心得也會更加豐富。
不過這個部分就屬於我個人主觀的想像了,沒有什麼證據能佐證。
不過這個部分就屬於我個人主觀的想像了,沒有什麼證據能佐證。
總之,依照太極連環刀內文的描述和王餘右生平經歷來推測,我認為太極連環刀肯定是腰刀技法。所以後續的閱讀和研究也都會以腰刀為基礎做解讀的方向。
2020.07.29
將內文的單手刀改為腰刀。因為腰刀還是可以雙手使用,可能不會是主要用法,但是並不會無法雙手使用。所以把內文的單手刀改為腰刀。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