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生意不好,連我都被安排了輪休。心裡雖然有點焦慮,但是輪休剛好也方便我去看展覽、聽講座。
今天這場將軍之劍-日本劍術中的生死美學的講座就是一場我期待很久的講座,原本打算就算請假也要跑這一趟,畢竟主講的老師可是新陰流啊!應該是每個練日本劍術的人都想朝聖的名門吧?
新陰流在日本劍術中的名氣特別大,是充滿了傳奇色彩的門派,比如被尊稱為劍聖的始祖上泉信綱或是劍術達人父子柳生石舟齋和柳生宗矩、德川將軍的劍術教師還有著名的兵法書-柳生兵法家傳書......有太多讓人著迷的故事。
(二蓋笠會的三位老師)
講座一開始,主講老師先介紹柳生新陰流的歷史,這部分網路上的資料很多,我就省略不提了。
值得一提的是柳生新陰流的中心思想:
- 不斬
- 不奪
- 不勝亦不敗
這幾條心法倒不是說這是一套講與人為善的武術,那跟體操有什麼差別。
這幾條原則是希望練習者能夠專注在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不要因為太想做什麼而陷入執著,反而露出破綻。在想做什麼之前首先要確保的是自己不輸,一個人只要不輸,最終就會贏。如果太想斬殺敵人、太想奪下對手的武器、太想戰勝對手......這些主動的想法反而容易讓自己露出破綻。
以國術人比較熟悉的講法,大概就是捨己從人。
中日武術在心法層面上能有這樣的相似性,我很驚喜。
(老師的父親,二蓋笠會的創辦人)
還有一個新陰流很重要的概念-無刀之位。
講座中解釋了,無刀之位並不是空手奪白刃的意思(雖然也是有這樣的技術呈現啦)而是即使手中沒有刀,也能用各種方式制服對手。
其中特別重要的就是對戰時雙方心理上的變化。
老師解釋說,戰鬥中除了力量、速度以外,如果能用一些方式打亂對手的步調,比如速度節奏的忽然改變、距離的變化......等,同樣可以製造出取勝的機會。理解取勝並不是非得要依靠手中的劍,才是無刀之位。
講座中還有一個一閃而過的概念我覺得也很有趣,但是因為一下子就帶過去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聽錯,如果錯了就當作我誤解了吧
戰鬥中的“先”是會轉變的。
原本我搶先對手發出了一刀,這是先之先,但是沒有擊中對手,對手緊接著發來一刀,這時候我改變招式準備反擊對手的反擊,我從搶先之先變成搶後之先了。
這個在兩人之間的先之先、同時、後之先,會不斷流轉的概念給我一種醍醐灌頂的驚喜,讓我對於“先”的概念有了新的體會。值得再多咀嚼。
(老師們的演武)
上面是心法層面的收穫,然後講講具體的技術。
今天老師示範了試合勢法、三學圓的太刀、九箇的太刀和燕飛。差不多把YT上容易找到的技法都示範了,但是這次有老師詳細的講解,總算能看懂一些奧妙所在了。
首先是幾個肢體上的特點
- 動作很輕巧,甚至可以說是柔軟,而節奏輕快不太有重砍重擊。
- 步法也很輕,但是很穩定。走路的時候會把腳趾翹起來是一大特色,凸顯了一種小心翼翼的腳步。
- 揮劍的軌道比我學習的合氣劍更圓滑。合氣劍會有明顯的推拉槓桿,新陰流的劍會畫出更圓滑的軌跡。
然後不同的刀法看起來就像是不同的教案(我不會說不同等級或者難度),各有強調的重點。
試合勢法打起來很輕快,兩個人不斷地進行一攻一防的喂招。
動作雖然不溫不火,但是做了很多用最短距離擊打對手手腕的打法。在中國武術大概會被歸類在“截法”這些打法讓我印象很深刻。
三學圓的太刀跟對手同時出手,以微妙的角度和時機取得優勢之後,會持續黏著對手進行壓制。巧妙的是並不以蠻力壓制,而是始終佔據優勢的位置,讓對手不能動彈。老師的形容是 “讓對手籠罩在我們的陰影下” 真的很貼切。用具體的應用方式把粘的概念呈現出來。太美了。
九箇的太刀每一招的風格差異比較大,看起來就像老師的說明一樣,每一招都是源自不同流派的技法。而且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招式,比如:左右手調換握法,改變對手的距離感、左手推刀背硬幹的近距離刀法、快接快打的截腕......招式風格落差很大。打起來很精彩。
最後一個燕飛。老師說是比較古老的技術,原本叫做猿飛。打起來就沒有明顯的誰輸誰贏,但是優勢不斷在兩個人之間流轉,是特別精彩的一段對練套路。可惜這段老師就沒有做比較細緻的技術講解,看來是保留給學生的東西。
今天的講座真的特別有收穫,不管是在心法或是技術上都讓我大開眼界。
跑這一趟真的是太超值了。
禮拜天在台中還有一場,不管人在台灣哪裡,只要有錢有時間,我都推薦為了這場講座跑一趟。值得。
(殺人刀到活人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