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老師、王老師的高徒、宅伯和宅伯的學長一起合影留念)
這次的清明節連假感謝好朋友宅伯的邀請,我前往嘉義拜訪慕名已久的王明中老師。
王明中老師家傳漢留武學,從小習武,有數十年深厚的南少林拳械功底,不只經常在網路上分享影片和心得,更是熱心推廣武術。武學淵源充滿了神秘的秘社色彩,但是推廣上卻一點都不保守。長久以來我一直都默默關注著王老師發布的內容,也一直都很想找機會拜訪王老師。
這次去拜訪,王老師分享的內容實在太多。以下就選一些對我比較有啟發的主題條列式的做紀錄。不然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去筆記這次的拜訪。
- 五肢歸一
王老師說漢留的鶴拳不強調五行手,五行手是福州體系鶴拳的特色,漢留相對應的技法叫做牽圓手,五行手法都是藉由牽化圓手化出。一個牽圓手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時機、不同的力量互動時會變化成不同的手法,可以對應到五行手的金木水火土型。在訪談中,老師示範了雙方接觸時,肢手緩緩翻動,力量變化,手法從水手、火手、金手逐一變化。五行化出,但是回到源頭,都是牽圓手這一式。這就是五肢歸一,也是所謂的拳母、根源。掌握了母型,其他的技法都是母型化生而出。 - 四點金
在南少林有所謂四點金的說法。我看過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兩腳趾根和腳跟總共四點,這四點必須穩固服貼在地上,稱作四點金。也看過另一種說法是兩肩兩胯,叫做四點金。
我詢問王老師到底哪一種才對?
王老師笑著說,其實人身上呈四方形的架構都是四點金。兩腳和兩膝是四點金、兩拳和兩肩也是四點金,人身上無處不是四點金。各種招式或者勁法、樁法,都是這四點金在做各種擰轉和變形。比如兩手和兩肘的四點金穩住,身體左右旋轉就是出拳了。這也是一種母型。 - 太祖單手,鶴拳雙手
我向王老師詢問“太祖拳跟羅漢拳有什麼差別?”。王老師說雖然他們系統中沒有羅漢拳,但是他的父親曾經說過“太祖單手,鶴拳雙手”。並且示範了面對相同的攻擊,太祖拳是如何以單手攻防,鶴拳又是如何以雙手父子相隨來應對。
雖然只是一個粗略的分類,但是回來之後這幾天我一直在咀嚼這句話。因為我經常在想,鶴拳的招式究竟是雙手練招,單手用招;還是真的雙手練招,雙手用招。兩種方式都能做,但是這句話讓我可以確立哪一種打法為主要,哪一種方式為特例。
對日後繼續探究鶴拳的技擊方式很有幫助。 - 節
王老師提到南少林有寸勁節力的概念。寸勁就是我們一般認知的那個短距離爆發力,但是節的概念就比較模糊。
王老師解釋節的概念就是能把肢體一節一節的做操作的意思。我們可以讓接敵的外節柔軟,藉此去粘隨對手的動作,但是內節鎖住,不讓對手的攻擊輕易欺進胸口。也可以是兩手關節鎖住,但是肩胛卻能放鬆活動吞化對手的來勢。
既要能節節拆分,發力時又要能節節串連,能拆能連,這就是節的功夫。
然後我又向王老師問了南派武術和兵器的關係。
- 南少林武術有像形意拳那樣以槍化拳的概念嗎?
王老師聽了我的問題,笑著請學生打了一趟藤牌刀。由於先前已經演練過太祖拳了,這時候再打藤牌刀,我忽然明白藤牌刀持盾手的動作就是太祖拳翻蓋的動作,短刀刺出就是出拳的動作。的確可以一一對應,讓我非常興奮。於是我又順著話頭像老師問了另一個問題。 - 南少林武術和獅頭或是其他宗教儀式器械的關係
老師請學生拿起獅頭做了一段簡單的舞獅動作,然後老師空手又做了一次示範。這樣對比就能明顯看出來,鶴拳雙手運動的方式舞獅頭的動作。兩手對稱運動,亮相時的瞬間發力,抓握獅頭的指法握法,無一不能與鶴拳的技法相對應。
獅頭不但是宗教慶典儀式表演,也是武術訓練器械,甚至是體能訓練的重訓器械。這種細節的比較真的非常有趣。
老師還提到關於學習武藝的生活哲學。
- 外圓內方
外圓內方除了是四點金運轉起來成為一個立體球型的概念以外,也是武術學習提升的一個過程。
武術的學習就是先立下有菱有角的規矩,這叫內方。隨著越來越能掌握規矩,內方慢慢擴大,菱角圓滑,就會擴大成一個圓。在這個圓的外面在立下新的規矩,新的規矩又逐漸擴大圓滑,形成新的外圓。境界就不斷在內方外圓,外圓內方之間反覆來回提升。
還有太多東西沒辦法全部收錄,只能就此打住。
當天老師除了和我們坐著泡茶聊天以外,不時也會下來做示範或是發力讓我們體驗。
比如老師在解釋縮斗的力量時,讓我抓著他的雙手,他一收力我整個人就往前跌了一大步幾乎要跪下。力量渾厚,非常精彩。
或是講解招式變化時,木肢出手如刀,又快又凌厲。手腳齊上,手上打人,腳下勾絆。精彩的南派招法讓我非常讚歎。
五肢歸一和四點金的概念讓我想到龐超老師的渾圓樁化五行拳的概念。各種招式、樁架實際上都是由一個基本的結構做變化而來。
此外像是四點金和外圓內方的概念也很符合我在學習岩間合氣道對心態和身體操作的要求。恰好岩間合氣道的LOGO就是一個外圓內方的符號。那個從有菱有角的守規矩,直到舉手投足皆不踰矩的圓融,是如此的相似。
不同的武術系統間,拳理卻能這樣互相印證讓我格外的興奮。
(合氣道的LOGO設計,圓形、三角形和外面的方形是有武術和哲學上的含義的)
三個小時左右聽老師談論武術,一點都不感覺疲倦,王老師有源源不絕的知識和體會可以分享。篇幅有限,有太多很有趣的主題不知道要怎麼寫入一篇文章中,翻來覆去的寫,最後還是只好忍痛捨棄。
有寫進文章裡的東西遠遠不到當天老師分享的1/3。真的是收穫太多了。
其他細節只能期待更擅長詳細紀錄的宅伯做整理了,超出我的心力可及了......
最後最讓我感動的是,即使是王老師這樣有家學淵源的人,直到今天仍然在向其他高明的老師學習。
他並不會自滿於家傳武學,也沒有家傳功夫不能改變的想法。不以現在的自己為滿足,持續學習精進,一直追求更高的境界。
這樣的精神絕對值得我們學習。
希望之後還能有機會去跟王老師拜訪學習。王老師預定會參加武學書館在今年8月份舉辦的鶴拳研討會,到時候我一定會去現場聽講座分享。期待屆時能聽到老師更多精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