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縱鶴拳實戰打法的一些想法(鶴拳有所謂老牛勁的練法,是不是就是為了練習貼身像推擠時的力量?)

最近我認為,交頭接耳(真的是耳朵可以碰到對手耳朵的那種貼身)或許才是縱鶴拳的戰鬥距離。
以這種距離來思考的話,縱鶴拳很多要求和訓練方式都說得通。
比如:

  • 鶴拳為什麼是正身朝前練拳?為什麼三戰的手放那麼低?

因為在這種雙人纏鬥中,只要把其中一個人拿掉,剩下的那個人把身形做端正一點,就會很像三戰的姿勢了。

  • 為什麼縱鶴從起勢、五行手或是摧肢挑肘的動作,都會要求起手的時候手掌部分要擦著胸前舉起?

因為這種貼身纏鬥中,如果想讓自己的手鑽進兩人之間的中門位置,就得貼著身體去舉手,才能取得好位置。
為什麼縱鶴的土肢出拳打那麼低那麼短?
因為貼身糾纏,要舉手打頭面太難,但是短拳勾打對手腹部卻很容易做。
其他還有像是肘法或者很多大大小小的對練功法,如果從這種非常貼身的戰鬥距離來思考的時候,訓練目的就會一目了然。

然後有網友問我
"縱鶴有特別訓練如何從遠距切到對自己有利距離的技術嗎? 因為一定會遇到有人是點了就跑,或是試圖用拳腿法把距離拉開的對手。"
這方面我老師給過的建議不多,我印象最深的是兩條

  1. 交手前不急著上,先用拍手或者劈砍打掉對方的攻擊,先觀察對手習慣
  2. 確認一些習慣之後就不要怕挨到拳頭,跟他拚www

想用這種貼身纏鬥,第二點其實特別重要。
想打近身就必須放棄無傷打倒對手的幻想。只要我們想近身,對手一定會有反應,假如我們被稍微打到就退出距離,想做近身戰就很難了。
所以鶴拳古譜才會說 "先顧自己後打人"。
然後以我不多的對打經驗來補充一些想法

  1. 要視規則而定
    如果是不鼓勵纏鬥的規則,那對手可能真的很擅長進出戰鬥距離的打法。
    這是技術跟經驗的落差,我們本來就不擅長這種規則,盡量試試看其他中長距離的招式學點經驗,但是打不好不要太放心上。
    人家本來就專門練這個,不是我們臨時改個戰術就能贏的。
     
  2. 出手習慣很重要,少做打點式的出手
    如果是允許糾纏的規則,我們就不要做太打點式的出手方式。
    有拳諺說 "出手不空回",其實真的要刻意去抓個什麼回來,我個人覺得蠻難的,這不是我的習慣。但是我會習慣出手之後,不管接觸到對手身體哪個部位,盡量把手就擺在他身上。比如打頭面,不管有沒有擊中,我都會試著把手留在他的肩頸部位。如果對方揮拳過來,我格擋然後對手收拳的時候,試著跟回去,把手鑽進他的腋下。
    鶴拳講究 "外節軟如綿,內節硬如鐵" 或者我老師說 "手要跟沾了膠水一樣"都是為了這種,一摸到就打蛇隨棍上的能力。
     
  3. 對招式還有力量的變化要有概念
    而且是已經熟悉到不經思考不需要眼睛看的程度,光靠格式化的搖肢或者推手可能沒辦法練到這個程度。推手搖肢熟練之後,建議要兼著練習自由的手法變化對練。然後你就能知道你的手在哪裡的時候,對手大概只能怎麼打。可以不經思索的把防禦擺在大概有效的位置,然後感受到對方抽手的瞬間就跟著把手纏進去。一點一點的把距離跟空間吃掉,直到進入我們的舒適區。
     
  4. 了解意念變化對招式的影響
    這個我故意這樣寫的,因為看起來比較高深。道理其實很簡單。
    中國武術的招式設計沒有考慮過規則,所以有一些東西比如頭槌、肩靠、推撞,都會用上,想打近身這些東西最好要知道怎麼用。但是我認為用法其實不是直接拿來用,通常是把防禦動作,直接往對手身上撞。
    比如說一個虎抱頭的動作,原本的目的也許是防禦對手的揮拳打臉,在對手的拳已經擋下來之後,我可能手上動作都不變,趁著他收拳的動作就直接大步闖進,抱著頭的手肘肩頭,就直接變成衝撞的武器擠進去。能不能殺傷對手不重要,總之我進入我要的距離,而且擠到對手站不穩了。
    這中間,動作沒什麼變,差別在於這個動作的目的意識變了。從原本7分防禦3分攻擊,一下子變成7分攻擊3分防禦。招式沒變,意念變了。也是一種 "先顧後打" 或者 "顧打合一"。
     
  5. 熟悉自己練的東西
    這個其實最基本。一個門派會有偏好的戰鬥理論、戰鬥距離,但是一定會包含有應對各種距離跟各種對手的招式。找到自己拳術中適合在不同距離戰鬥的招式,試著在不同距離下切換合適的招式和戰術。熟能生巧。

其實上面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做不做的出來關鍵還是在雙方實力和經驗的差距還有必須不怕挨幾下拳頭。相信自己學的東西有用,努力找到適合的用法。先了解這些框架想告訴我們什麼,然後才去突破框架。我還在學,只是分享一些想法。

arrow
arrow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