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拳拳詩是流傳在福建廣東一帶的經典拳論,文中內涵豐富,從呼吸發力的方式到技擊心法都有詳細的描述。不只鶴拳將這套拳經視為經典密鑰,其他拳種也都有吸收參考。有可能鶴拳拳詩原本並不是鶴拳專屬的拳詩或是根本就不叫做鶴拳拳詩,而是類似太極拳經般,只是一部廣泛流傳的拳經並沒有特指鶴拳專屬。
因為看慣了北方拳術的拳論,南方拳術的用詞用語在閱讀上反而陌生。試著挑戰做看看文白翻譯,除了分享閱讀體會以外,另一方面也是強迫自己能用心好好研讀這部拳經。
鶴拳拳詩在網路上和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間在細節上有不少差異,小則在細節的斷句位置和選字上有出入,大則整句整句的有增減。本文以<極化武道 駿身鶴法>中收錄的鶴拳拳詩為主,參考比對包含網路上的<鶴拳拳詩>、<乙太鶴法譜>和逸文出版社的<少林龍術正法>。藉由比對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來尋找比較合理的用字和斷句,而白話翻譯則必然包含有我自己的心得理解。
功夫見識淺薄,國學水準太差,如有錯誤解讀請不吝指點。
論氣力法-使氣流通四海(註1),任君自由天下。分為第一(原文)
先人有言:人之英雄皆於氣力足,若氣力不足,英雄何在?
論現在人之學技藝者,所有皆是用力已用力,此謂不得其法,不明其理。
人生無氣為死屍,山生無氣為絕地。一要氣,二要力。若傳此法,切不可傳去此書。
後人怎不能傳此氣力?
夫拳之象,惟氣無形。有象者步勢也,無形者呼吸也。
二氣,呼以出丹田之力;吸以收氣海之勢。
發手用呼,使力雄殺;收手用吸,使力回鼻。
收,落咽喉,至胸前開華蓋,吞注氣海;出,由丹田,動鳩尾,命門上華蓋,咽喉推百會。洩兩肩,發至手掌心。(註2)
此乃二氣交蒸。發力而不能喘,此乃氣順。(註3)
不能捲掘全身之力,所謂勁在氣,不在力。
人不知其法,上落下抄,偏身剛硬。
枳緊力隔於上,使氣不能流通,此剛硬不可用。如口不能言,諸節此鬆雙矣。(註4)
夫丹田之氣之力,源命門、百會二穴之功。百會乃一身之樞,命門乃一身之主。
發勢,明胸貫頂,百會提起,口笑胃通,自命門迫腰,此呼吸發勢也。
墜守,腳放鬆,身放寬,力放落丹田,沉緊命門兩腳彎節之力,放定盆墜回後馬,此吸收之力也。
呼吸二氣,出氣轉氣,後自週而復元,命門自緊,丹田分上下,胸開兩邊,氣從肩井出,去至手尾平和,使二氣得之交蒸,豈非命門一身之主哉?
然不知呼吸,上下二氣隔斷,安有氣力之理?
應呼出發勢,頭後大椎骨坐插落力,使命門重,無不應驗命門之路。出氣力,氣必丹田內。上隔心提起,氣必消也;丹田墜落,腰脊反號,氣必離也;咬齒之力,氣必存在於全身。
此皆不識其法,不明其理,致有所弊,後學君子細推究其中妙理,可也。
論呼吸用力的方法-使氣力流通身體的四海,讓你天下自由闖趟。分在第一段(譯文)
古人言:英雄氣概都是來自於氣力強大,如果手無縛雞之力,怎麼算得上英雄?
現代學技擊的人,每個都是要發力前早就用力緊繃了,這就是不懂用力的方法,不明白用力的道理。
人如果沒氣了,就是死屍;山如果沒有氣,就成絕地。所以第一要懂呼吸,第二要有力。
如果傳授這套拳法,切記不要輕易傳授這部秘笈。
至於後人為什麼沒傳下這運氣用力的法門呢?
因為拳術之中,氣是沒有外型的。招式有外型樣貌可以學,呼吸的技巧是無形無像可以模仿的。
接著討論一下呼吸二氣。呼氣要用丹田的力量,吸氣則要收進胸中氣海。
出手發招要呼氣,力量才會雄猛;回手收勢要吸氣,用鼻子吸氣把力量收回。
吸氣收回的時候,氣力吞落咽喉,經過胸前華蓋,注入胸中氣海;發勁呼氣的時候,從丹田發動,鳩尾穴一動,氣力由命門接上華蓋,氣上咽喉,百會上頂。力則由兩肩宣洩,從手掌心發出。(註1)
這就是呼吸二氣交互昇降循環的法門,二氣交蒸。發力不能喘,呼吸發力才算順暢。(註2)
不能全身繃緊用力,正所謂勁法的奧秘在氣,不在力量。
一般人不知道其中的奧妙,上下半身斷開,全身僵硬。全身緊繃,力量就都上提在上半身,氣勁就不能全身流通,這是剛硬卻沒有用處的。就像有嘴巴卻不能說話一樣,毫無用處。
丹田的氣力,實際上是源自於命門跟百會兩處要穴。百會是全身的中樞,命門是全身的主宰
發動的時候,胸腔打開,中軸百會領起,出聲發力,命門逼緊腰部不使後退。這就是呼吸發力的方法。
收力守勢,腳步放鬆,身體不要緊張,力量放下,丹田鬆沉,命門不能鬆懈,雙腳膝彎的力量也要放掉,骨盆落回後腳。這是吸氣收力的方法。
呼氣吸氣,週而復始。命門一緊繃,丹田力就分走上下,胸腔打開,氣力從肩井發出,順暢送到手的末端,讓呼吸二氣開始循環,這難道不是命門主宰全身嗎?
可是不了解呼吸的秘密,上下半身的氣斷開,又怎麼會有氣力呢?
呼氣發力時,頭後的大椎骨要向下插落,使命門下沉,能做到的話一定能符合命門運用的道理。發出氣力的時候,氣一定來自丹田之內。提上心胸,氣力就消失;丹田鬆懈,腰背反弓後仰,氣力就離散了;咬緊牙關緊張的話,氣就散佈在全身,不能統一了。
這些都是不認識呼吸用氣的方法和道理才有這些弊病,後人學習的時候,值得細心研究。
註1:
感謝網友指點。此處的四海應是指中醫的“髓海”、“血海”、“氣海”、“水谷榖之海”。
對應的位置如下:髓海-頭部、血海-沖脈、氣海-胸部、水榖之海-胃部。
註2:
這個段落在<少林龍術正法>一書中的描述是 “收手。用吸使力回鼻。收落咽喉。收落至胸前。開華蓋。吞丹田。動鳩尾。開華蓋。上咽喉。持百會。赦兩肩。發至掌中。此乃二氣交蒸”
如果依照<少林龍術正法>的步驟去操作,則呼吸只單純走胸前上下,沒有繞到背後命門,則鳩尾就是單純指胸前鳩尾穴的部分。鳩尾到底是指尾閭或是鳩尾穴就沒有爭議,會比較合理。但是因為本文是<鶴拳拳詩>,故還是保留原文。
註3:
這個段落在<少林龍術正法>一書中的描述是“發力而能喘,此是氣順。”剛好跟鶴拳拳詩的“不能喘”相反。
喘字在教育部的線上字典中的解釋是“急促呼吸。<說文解字。口部>:喘,疾息也。如:喘息、喘吁吁、喘不過氣。”
如果不是疏漏字,比較合理的解釋可能是發力的瞬間猛然吐氣,類似哼哈二氣或是拳擊發拳時的吐氣聲。同上,因為本文是<鶴拳拳詩>,所以以鶴拳拳詩本文為主。
註4:
原文作“枳緊力隔於上,使氣不能流通,此剛硬不可用。如口不能言,諸節此鬆雙矣。”
在<少林龍術正法>中寫做“遍身扣緊。力隔於上。使氣不能流通。而口不能言。諸節此鬆鬆矣。” 似乎更好理解。
2018.2.7
感謝網友的指點,做了一些修正如下。
a.增加關於四海部分的註解作為註1,後續註解順延。因此吸以收氣海之勢的翻譯補充為吸氣則要收進胸中氣海,吞注氣海的翻譯則改為注入胸中氣海。
b.增加註4,把原本直接整句替換掉的句子用另外備註的方式保留原文也補充<少林龍術正法>中的另一種描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