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801.jpg(吳殳的左定膝勢)

原文

單刀圖說自序

唐有陌刀(註1),戰陣稱猛,其法不傳。今倭國單刀,中華間有得其法者,而終不及倭人之精。每見單刀高手,平日侈言破槍,及至赴敵,莫不擎槍而往,則其實用可知矣。
蓋短器降長,惟碓鬥壅塞,槍至于不能出後手,乃為短器所困。行列稍疏,短無破長之理。遊場槍之受破者,惟一單殺手(註2),至於閃賺顛提(註3),則槍猶畏之如虎,況單刀乎?
程沖斗刀法,惟破單殺手,其可知。余法不然,單刀敵輕長之器,則避其虛而擊其實(註4)。何也?槍之虛處,變幻百出,必非刀所能禦;而實處惟有一杆,苟能制之,則無以用其虛矣。
單刀敵短重之器,則避其實而擊其虛。何也?大棒、鐵鞭、長斧、木鎲,不可直當,必先斜步偏身,避其重器,擊其身手,乃可必勝。

擊虛之法易見(註5),而擊實之法則在(註6)其槍桿。槍桿被,不斷折必粘住,桿被粘住,則不能閃賺顛提,刀更進步必傷人矣。削亦粘槍,而勢力不如大,進步又拙,是以次之。鉤、革皆用刀背,槍得滑去,百變生焉。
余選刀法十八勢,從下上,則有左右撩刀二勢。從上下,則有朝天、斜提二勢。削槍則有左右定膝勢。出入于六勢之間,而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可可削。可進、可退,則有二拗步勢。實用止此八法,餘十勢不過小變其形以眩人耳。
削粘桿,余本得之漁陽老人之劍術(註7),單刀未有言者,移之為刀實自余始。安得良倭一親炙之。

壬寅八月望前五日 古吳滄塵子吳殳一氏修齡譔

註1:陌刀。唐刀的一種。

註2:單殺手。槍法招式,指單手紮槍。

註3:閃賺顛提。吳殳在手臂錄中寫道“變而貼杆者,閃賺”、“變而不貼杆者,顛提”

註4:虛實。吳殳文中的虛實是相對的。長槍中,相對於快速變幻的槍頭,槍桿就顯得變化不多,所以槍頭虛,槍桿實;重兵器雖然力大卻難以變招,能走位變化的人就是虛了。

註5:擊虛之法易見。從上文看來,應該是指對付重兵器的方法不難找。

註6:以刀斧砍削。

註7:漁陽老人。傳授劍術給吳殳的老人。


翻譯

單刀圖說自序

唐朝的時候有陌刀,在戰場上以兇悍聞名,如今已經失傳了。現在日本的單刀刀法在中國有些人學到了,然而始終不如日本人精熟。常見單刀高手,平常誇誇其詞如何破槍,一朝要與人戰鬥的時候,每個都是提了長槍前去迎戰。則單刀跟長槍誰比較實用就很明白了。
短兵要能擊敗長槍,唯一的機會就是戰場壅擠,以至於長槍出招後無法做後續變化,如此長兵才會受制於短兵。一但隊伍稍微鬆散開,短兵就完全沒有戰勝長兵的可能。至於民間遊場槍法,單刀唯一能破的就只有單殺手這招。至於槍法的閃轉顛提虛實變換,即使是長槍對長槍都得像是應付猛虎一樣小心慎重,更何況是單刀?

程沖斗的刀法,只能破單殺手,可見他面對長槍是多麽無力。我的刀法則大大不同。單刀如果要面對輕快的長兵,就必須避開他的虛處,攻擊他的實處。為什麼?槍的虛處變化多端,單刀根本防不勝防。然而無論槍頭怎麼變化,槍桿,也就是實處,總是在那裡。如果能控制槍桿,則他的槍頭也就沒有作用了。
單刀如果要對抗重短兵,則要避開實處,攻擊他的虛處。為什麼?大棒、鐵鞭、長斧、木鎲,這類武器打來的時候力道兇猛無法正面承受,必須斜步側身閃避,避開他的重武器,攻擊他的身體或手部。如此才能取勝。

攻擊持重兵者虛處的方法很簡單,而攻擊長槍實處的方法就是砍他槍桿。槍桿被砍,如果沒有斷折,那刀一定會卡在上面。槍桿如果被刀卡住,就沒辦法做閃賺顛提的變化。持刀者只要再進一步,就能輕易地殺傷槍手。削法也可以粘住槍桿,但是削的力量沒有砍劈大,進步也不太靈活,是次之的選擇。鉤、革都是用刀背來接槍,槍能輕易滑開,一但槍滑脫了就變化無窮。

我選了刀法十八勢。從下往上砍的有左右撩刀兩招。從上往下砍的有朝天、斜提兩招。削槍則有左右定膝勢。這六招的變化就能做到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可砍、可削的攻擊。要可進、可退,則有兩個拗步勢。整套刀法實用的招式其實只有這八招,剩下的十招都只是做一些小變形來唬人而已。

削粘杆的方法我本來是從漁陽老人教給我的劍術中學到的,單刀刀法中是沒有這種招式的。運用在刀法上,是從我開始的。可惜一直沒有遇過一個高明的倭寇能讓我試試看。

壬寅年八月十日 吳滄塵之子吳修齡作


吳殳雖然以槍法聞名,但是他另外有一篇單刀圖說,也作為苗刀的重要文獻被喜歡苗刀的人重視研究。
在他的序言中有一些很有趣的發言,完全不改吳老大的地圖炮發言。假如他活在現代,他肯定會是館長風格的網紅。

這篇文章中對於如何以單刀破槍的部分讓我特別感興趣。
我個人也曾經少數幾次嘗試過單刀入槍或是苗刀入槍的練習,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吳殳完全有理由對單刀教師們能夠破槍的自信不以為然。
長槍除了速度快、距離遠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由於他是直線突進的攻擊,很難判斷槍頭的距離。之前在參加槍術比賽時就好幾次直到槍頭扎到臉上了才意識到居然這麼近了。
(影片中只要鏡頭站在槍手正面的位置,槍的長度就不太好判斷)
所以持槍手只要夠謹慎,不斷的以佯刺做騷擾,總是能等到刀手誤判虛實而露出致命破綻的機會。即便刀手能夠順利閃過槍頭往前逼近,長槍穿梭換把的速度絕對能勝過人腳步的速度。持搶手只要一邊往後退,一邊把槍向身後猛丟,很大機會能趕上長兵短用,讓槍頭瞬間又出現在刀手的面前。

單刀破槍面對這樣的困境,槍法名家吳殳給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解法。
削粘桿,白話就是砍他槍桿
吳殳認為槍頭的變化速度太快,持刀想要去接槍實在太難了。唯一的機會是攻擊變化速度相對慢的槍桿。
刀砍槍桿,就算沒有砍斷槍,只要刀能卡在槍上,一來能讓槍手難以做出虛實變化,長槍運轉不靈活;此外卡在槍上的刀,一旦槍手有任何舉動,刀手就可以無需依賴視覺,從手上的觸覺在第一時間就察覺到長槍的動態。如此一來長槍所擁有的速度跟視覺誤差的優勢就會大打折扣。
而且一旦刀卡在槍上,即使槍手有一些掙脫的方法,比如:抖槍、甩槍......等。因為刀咬上槍桿的時候,等同於刀手已經避開了最危險的槍頭部分,再上一步就能砍傷槍手。相對的,槍手在這麼危險的時候卻還必須浪費一個動作的時間來重新取回長槍的控制。這個時間差會是槍手一個巨大的危機。

在網路上找到一個電影片段讓我印象很深刻,雖然是木刀對槍,但是或許可以參考看看刀要怎麼去砍到槍桿。

(這是一段電影中的日本刀對日本槍的影片。雖然是電影演出,但是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刀手拿得是真刀,他有可能已經在長槍上留下很多砍痕,甚至已經有了好幾次運用削粘桿的機會。)

最後在這篇文章的末尾,吳殳提到了這樣的招式居然是來自於漁陽老人傳授給他的劍法,然後他又把這個劍法轉化為單刀刀法使用。
“劍術真傳不易傳,直行直用是幽元。若惟
砍斫如刀法,笑殺漁陽老劍仙。” 這幾句吳殳的後劍訣是這麼的朗朗上口,也是很多人藉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掌握到劍的用法的準則。一個人一旦用劍來做砍劈,很容易會收到 “你不懂劍” 這樣的評語。然而吳殳的斫削粘桿之法居然源自於漁陽老人的劍法,或許也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究竟怎樣才是中國劍的合理用法。

雖然吳殳這篇文章我很久之前就讀過了,然而我一直不敢寫出來做討論。原因很簡單,我沒有用真兵器跟長槍作戰的經驗,沒辦法證明吳殳的削粘桿到底是不是真的就是把刀砍近槍桿。
直到這幾天 Vor & Nach 伊塞爾教練的網誌上分享了一篇文章。他轉PO了一部影片,介紹了一位以使用開鋒真劍練習HEMA而聞名的
Roland Warzecha老師的心得。
其中特別有趣的是以真劍來和長槍對練的紀錄。這邊節錄伊塞爾的原文在下面:


特別想分享給大家的部分,是11:38講到關於用劍對槍的狀況,過去我和幾位好友曾基於好奇,對傳統武術
劍對槍的「斫法」,也就是用劍斬進槍桿,藉以獲得更好控制的作法,進行過實驗,而實驗結果,大致與影片中談到的一樣。

「當我們用的是鈍劍,十局有八九局是用槍者勝。」
「然而用上利劍時,局勢幾乎逆轉了。」
「用利劍時,槍桿會被劍刃卡住,即便他想離開,我不用花太多功夫就能知道他想往哪去。」
「用鈍劍時,我得更專注在用眼觀察上,而顯得忙亂。」


東西對照、古今比對,知道吳殳的理論在國外有人也得到了相類似的心得,我也才有了向大家介紹吳殳這篇文章的勇氣。
或許會有人懷疑,這麼簡單的方法,吳殳練了一輩子的槍怎麼可能不知道,還需要別人教?
然而如果不是吳殳這樣寫下來,現在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方法呢?
不管是古代或是現代,除非是經常刀口舔血的人,不然多數人都是以鈍器來做對練,可能一輩子也沒有機會真刀真槍的與人博命。而一旦習慣了鈍器戰鬥的思路,就很難去想像這類只有運用開刃武器才能得到的心得。

由於我們沒有辦法總是依賴生死決戰來吸取經驗,只能透過各種有所侷限的練習用具來模擬真實。不同的器械的侷限各有不同,如果希望儘可能的得到貼近真實的心得,那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去嘗試各種不同的器械和比試的規則。從各種不同的方向來還原出比較接近真實的體會,而不要讓自己受限於器械而錯失了真實的其他面向。

arrow
arrow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