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736722_10220104947640163_4658324684698315166_n.jpg

最近在網路上的武術社群看到這篇只有四頁的鶴拳拳譜,裡面有幾句話很有趣,把一些我之前在鶴拳拳詩有疑惑的細節寫出來了。
覺得很有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

以下是原文轉錄,句讀是我自己標得,不見得完全正確。有一些字在頁面上破碎了或是拍攝角度導致無法確認的就用“?”代替。


拳法跌打?救書  寶炎閱訂

拳術秘訣 卞寶炎訂

拳術(者)剛柔相濟,橫直相連。為股??宜便也,夫股肱在下,不如首之在上,首之在上為一身之主。出手時慢用力兩肩起,左手動接右足之力,右手動接左腳之力。腳為前三後七,先顧自己後想他人。寸寸軟而有勁,步步柔而有根。五氣朝元,五機歸一,無隙可乘,無空得入。攸往咸宜。

吞吐浮沉四功略知方可
吞在池,兩肩窩前;吐在田,田在臍下一寸五分三分中;浮在山;沉在水,其理又需一層心傳解說,次則飛鳴宿食,做用亦是一層。身法解說,腰身法眼角解馬傳,變化巧妙自如。肘墜腕起,身存肩?開合振動,馬生於力則力入於腰;氣入丹田,氣發於背,則神靜氣???。
自知必須用功勤煉,其功甚偉,真金不怕火。能相反而用之。輕則重,重則輕;真則假,假則真;虛則實,實則靈,靈靈實實,動手時慢用力內有功(軟中有勁)千門定然無二路,萬法究來歸一宗。

縱鶴拳術步數手名歌開列于後


在這兩段文章中分別有兩個很有意思的描述,讓我在讀到之後感到很雀躍,以下跟大家分享。

  1. 左手動接右足之力,右手動接左腳之力。
    鶴拳拳詩 文白試譯(六)-論駿身法分第六中,我在左環於右,右環於左,是為連環駿的註解中曾經引用了李存義的岳氏意拳五行、十二型精義關於外三合的記錄。李存義的原文說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之與左亦然。
    在這篇文章中則記錄了左手動接右足之力,右手動接左腳之力。由此可以確定,這樣左右交叉相合的發力方式在形意拳縱鶴拳是互相呼應,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2. 吞在池,兩肩窩前
    之前我總是以為吞在池指得是手肘上的曲池穴,那麼吞力化力的時候就是以活動手肘來做吞化。這樣的型態與老師傳授給我的化力重點有所不同。依照老師的指導,無論對方以多大的力量往我的手上壓來,我的手臂是不能隨便妄動的。手臂必須能保護住身體不被對方的攻擊侵入,而對手施加的力量則要用肩胛的開闔活動來吞化。
    之前對於這種理論和實作上的誤差,我是當作這是鶴拳在發展過程中的理論演化來理解。但是依照這篇文章中吞在池,兩肩窩前的描述,也就是吞化力量的重點不在手上,而在身法的變化上,尤其是肩窩、肩胛、肩膀的放大縮小開闔。如此一來,吞在池的實際運作方式就能跟老師的指導完美的吻合了。

能夠看到這篇拳論,解答我這兩個疑惑,真的是最近難得的樂事。閱讀古譜,交叉比對,慢慢把一些解讀上的疑惑陸續解開,不但是提升對拳理的認識也是一種充滿樂趣的智力遊戲。
可惜網路上只有這四張照片,不知道原書後面的頁面是只有套路招式名稱或是還有其他拳術心得理論的記載。希望日後能夠有機會看到完整的全文。

141736722_10220104947640163_4658324684698315166_n.jpg

140578681_10220104947880169_3819370083358852907_n.jpg

140405124_10220104948160176_7249942759273417647_n.jpg

 

141255263_10220104948440183_5718315154614934997_n.jpg

 

arrow
arrow

    二刀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